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国有。”
“朝廷治河,乃是造福百姓,利在千秋,田地发还原主,实乃天经地义,岂能与民争利?且出钱出力既是自愿,可嘉奖踊跃者……”
这就是思维的不同,也是不同时代的观念。地方官还禀持着“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这就与黄立的思想有冲撞。
比如,黄立很少用朝廷的名义无偿征用人力和物资,更喜欢用有偿的方式。
再比如捐款,黄立也本着自愿的原则。
自然,那些在国战中出钱出力的,都给予了补偿,甚至是超出很多的奖励。但那些没出钱的,却也没有惩罚。
从这份奏疏上,黄立也看到了改革的任重道远。表面上的顺遂,掩盖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法律和政策,已经制定实施,但具体的执行,以及官员的思想,却还不尽如人意。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其实是黄立最为担心的事情。尽管现在看来,还根本算不上严重。
“看来,朕的耳目还不够灵通。不管是国安部,还是民爵,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黄立深知自己位居九重,很多民情难以了解通透。特别是北方,刚刚管理起来,难免疏漏更多。
黄立提笔铺纸,给国安部写了指示。
“不拘大事,小事杂事亦可上奏。如天气阴晴,降雨多少,米价几何,乃至官吏的廉贪,官场的龌龊丑闻,民间的趣闻轶事等等,五日或十日一奏。”
密奏制度在南方已经开始实施,但在北方,还不够全面。黄立要了解吏治民情,掌握政局动向,很多繁琐的小事,也颇有裨益。
由于不可思议的意外把黄立推上了权力的巅峰,让他能唯我独尊,俯视万方,这既是荣耀和骄傲,同时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对于立志要使大明傲立世界之巅的黄立来说,更不能固步自封。改革是必须的,大明将因此获得新生。
积弊丛丛的大明朝,已经在腥风血雨中荡涤了一回。
凡是经历过这场天地变换的人们,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也都有所觉悟。
这才使得黄立推出的改革能够顺遂,当然这是建立在赫赫功绩之上,以及封建传统赋予黄立的无上威权。
更重要的是战乱之后,要重新洗牌,庞大的难以捍动的利益集团还没有形成,改革的阻力不大。
正因为如此,黄立才能够逐步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
他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么智慧超群,除了超越时代的知识和眼光。有这些,差不多也够了。
张默得到通禀后,呈上了几份奏疏,数量不多,黄立也就没有太头痛。
“应该能按时下班,不用晚上点灯熬油。”黄立休息片刻,又开始阅看批示。
首先是北京行辕报上来的,倒是没有大事,只是物价和地价的新变化。
迁都是肯定的,皇帝已经下过明旨,只待北方民生有所改善,也就在两三年之内。
这个消息是催化剂,对于京畿地区,甚至是北方的地价都有影响。
从奏疏上看,北京、天津的地价、房价,涨势较好。
所以,连着两期商铺房产的拍卖都十分成功,百多万两银子一下子缓解了北方的财政紧张。
只要有钱,就不愁粮食。给粮商留出了利润空间,不用朝廷催促,他们就能大量贩运。
北方官府则将逐渐从市场上退出,只囤积粮食,以备调整粮价,或是赈灾所用。
“其它城市也将拍卖逆产,张家口、大同等边贸城市,房价地价应该不会低。”黄立微抿嘴角,心中有着比较自信的分析判断。
边贸一直获利极丰,瓷器、丝绸、棉布、铁器、茶叶等,在边市换来牛马等牲畜,一转手便是极大的利润。
晋商集团的覆灭,正好给新兴的南方商团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原来想进进不去,现在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尽管朝廷对在马市上销售的商品的种类和数量,还有着宏观的调整。但少了贪腐官员和边关军将的盘剥敲诈,仍然令商人们趋之若骛。
而查抄汉奸家产也是必须的,在满清做过官的,没有反正、投诚等立功表现的,以“附逆”罪进行惩处,家产都在被抄之列。
还有拥清、附清的豪绅和商家,以晋商为主,也将受到严惩。
商业在北方的恢复,还会抬高其他大城市的地价和房价。
比如太原、西安、开封、保定、济南等大城市,因为地处交通要道,拍卖价格也不会太低。
这样的话,北方的恢复重建,朝廷就不用投入太多,只需要调控即可。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看得可是清楚明白。
旧王朝灭亡,一批人倒霉败落,另一批人却在应势而起。
不仅仅是新朝的官员,还有南方新兴的商团,以及北方幸存的地主和商贾,都将在新政策下,迎来一个发展期。
商人的精明和前瞻性,以及逐利的本质,在这新旧政权更替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
象在国战中出力出钱的南方商贾,无论是商铺拍卖,还是马市的准业执照,都都显示出了雄厚的财力和咄咄逼人的势头。
而北方的老牌商贾,不仅在清廷的强迫捐输下元气大伤,更是各自为战、势单力薄,已经被完全压制。
黄立作了批示,也没有具体的建议,只是褒奖和鼓励。
虽然说新兴的商贾也属于利益集团,但他们也算是新政的拥护者和受益者。只要防着官商勾结,黄立也不用太担心。
辽东也属于北方,人口太少,拍卖地产房产也不会有太大的收益。当然,这也是在短时期内。
但有着从鞑虏和汉奸得来的缴获,钱财应该也不算紧张。购买粮食也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