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更进了一步。
隆庆六年,明穆宗驾崩,继位的明神宗只有十岁,正是主少国疑的关键时期。
隆庆帝的托孤重臣高拱,却决定向李太后、明神宗这对孤儿寡母施加压力,目的是强迫他们同意将司礼监的批红、掌印之权交给内阁。
批红、掌印之权是皇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司礼监只是代管,高拱的决定并没有得到文官集团的认可,却激怒了李太后和明神宗。
于是,内阁次辅张居正联合司礼监太监冯保捅翻了高拱,张居正由此成为内阁首辅,大明迎来了张居正时代。
张居正得到李太后、冯保的充分信任和支持,推行改革,一步步在事实上建立了内阁、六部和都察院之间的隶属关系,权力空前高涨。
可惜,这些本是达到文官集团的最终目标,但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文官,却开始对张居正群起而攻之。
张居正去世,万历借着文官集团的反攻倒算,打倒了老张,也削弱了内阁,使其倒退到永乐朝时的状态。
文官集团被万历利用,自然不会甘心。在万历朝中后期,同皇权的斗争空前激烈。
什么国本之争,什么扶持李如松、麻贵等武将勋贵,什么矿监税使,其实都是万历与文官集团的较量。
而文官集团则以结朋党为主要手段,只要朋党成员掌控内阁、六部、都察院,朋党首领就能象张居正那样架空皇帝。
党争由此愈演愈烈,什么东林党,什么齐楚浙三党,有各自的利益,但也都想统一文官集团。
吼,吼!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黄立听得入神,对刘玄初所上的历史课,简直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万岁,现在国战未息,武将勋贵势力正盛,倒不虞其它。但以后呢,未雨绸缪,当是英明之举。”
刘玄初深深地叩首下去,真挚之情令人感动。
黄立起身,走上几步,亲手扶起刘玄初,微笑着说道:“先生之言,洞悉明彻,发人深醒。朕岂不知先生苦心,然情况不同,朕有考虑,也有相对的办法。”
刘玄初提出建议的前提,是武将勋贵的末落,以及皇帝的不设内官。
在他看来,光复中华之后,这些历史上有问题,或是有污迹的高级将领,即便不遭到清算,也会被打压,从而势弱。
皇帝不设内官,也就根本没有司礼监,还对内阁放权,这些都是刘玄初担忧的原因。
而他,要说是文官也能算,但更是皇帝的智囊,皇帝的秘书。对于文官集团对于皇权的威胁,不得不提前言之,提前防范。
黄立也听明白,听清楚了。但对于刘玄初的建议,却并准备接受。
废除太监,这是不可动摇的政策,而司礼监,也不过是代管者,皇帝的奴才。既然皇帝能够直接管理,又何必添置这么个机构?
至于武将勋贵,黄立也没有清算打压的心思。所谓的以文制武,也不会再得到实施。
文官管政务,武将管军事,文武并重,这是黄立的宗旨。如果非要来个三权制衡,也是在内阁,而不是非搞一个外部势力。
文官可以入阁,武将也能。这已经是黄立形成思路的模式,有点仿效小本子二战时期的重臣会议,或者称之为五相决议。
重臣会议采用“评议”制,核心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说服”所有人达成统一意见。
若有一方或几方坚持拒绝,始终无法达成一致,那就不会有决议。此时首相若想强行通过议案,只有“帏幄上奏”把倭皇搬出来。
黄立准备先设立七位阁臣,暂且可以称为首席大臣、财政大臣、外交大臣、人事大臣、监察大臣、国防大臣和国安大臣。
不管几位阁臣,不管达成什么决议,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于皇帝。而阁臣的任免,也由皇帝决定。
这就把权力牢牢地握在手中,黄立也就不担心自己被架空的危险。
黄立其实不是很明白明朝的那几位皇帝,明明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怎么还会被文官集团搞得欲仙欲死。
是名声所累,还是本身的才能不够,非要既打压又利用?
谁不听话就滚蛋,这一点做不到吗?没有臭鸡蛋,还做不了槽子糕?
想当官儿的有的是人,一茬不行就换一茬,怎么就得捏着鼻子受气,连自己的继承人都决定不了。
黄立虽然不会亲历亲为,也暂时放权给了内阁,但他还能随时收回,更不担心被架空。
其实,他与封建皇帝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皇权的认定。适当地削弱皇权,他是同意的,并且是主动进行的。
正如刘玄初是未雨绸缪,是为将来早作防范。黄立也是立足长远,为自己之后的大明帝国考虑。
因人而兴,因人而衰。通常就发生在皇帝权力过大,没有制衡的情况下。明君还好,昏君就会导致国家的衰落,百姓的苦难。
集体智慧未必就是绝对正确的,但相对于乾纲独断,可能也不会是最糟糕的决策。
“文武并重,是朕一直以来禀承的宗旨。现在的将领,都是光复大明的有功之臣,朕不会苛待,只会尊重和激赏。”
“朕自认是英明神武的,这一点不遑多让。但朕的子孙,却未必是贤明之君。如果唯我独尊,对大明帝国,并非是福。”
“对于文官集团和武将勋贵,掌握这其中的平衡,朕心中有数,绝不会使某一方独大。其实,文官武将是各行其职,也都是帝国柱石,不存在哪方压制哪方的事情。”
对于军人地位的提高,黄立已经做了好几年。
而且,因为历史原因,武将权重已经是事实,并不存在被文官压制的现象,文官反倒要仰武将鼻息。
当然,刘玄初着眼的是将来,是功高震主的激流勇退,是鸟尽弓藏的封建思想。
但要说他是杞人忧天,倒也不是。至少黄立从他的讲史中,获益匪浅,学到了很多知识,了解了很多历史的真相。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