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48章 科举秋闱,淮安决战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自鸣钟“当当当……”地敲响,黄立只是瞟了一眼,便继续审阅着文件,并不时提笔在上面作出批示。

    没有官宣的北伐已经开始,虽然还没有捷报传来,却也不出黄立的预料,他也能耐下心来等待。

    这就象拳击比赛,开始看着还势均力敌,但越往后打,双方的实力差距才会越发明显地体现出来。

    上来就两拳干倒,正常的比赛中,很少见到这样的场面。明军对清军,也没有达到这样悬殊的差距。

    但优势明显是勿庸置疑的,黄立在战前也反复提醒众将,要稳扎稳打,绝不给清军机会。

    开始的抵抗应该是比较强烈的,但只要取得一两场关键性的胜利,清军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就很有可能会发生。

    黄立与大都督府制定的作战计划,正在被前线部队所逐步实现。他也不想遥控指挥,只管做好后勤保障,使明军能够粮弹充足,便是胜利可期。

    “半年左右的时间,应该能够在七八月份的台风季到来前,驱除鞑虏、光复中原。”黄立放下文件,摸着下巴上的胡茬,比较乐观地估量着。

    台风季对于海运有影响,但光复中原后便能够利用运河来运输。

    至于辽东明军的补给,以山东的登莱为后盾,海路很短,又有岛屿作为中继点,倒是不太担心台风断航。

    另外,从天津到觉华,或是到旅顺,沿着近海航行的话,危险性也不是很大。

    “如果不能在春季开始的大反攻中,彻底解决辽东问题。等到过了台风季,再来一场冬季攻势,也未尝不可。”

    黄立沉吟着,抬起头,向侍卫吩咐道:“召刘玄初和洪元其来见朕,带上他们拟定的科举办法。”

    对于读书人来说,今年秋季的科举应该是最重要的事情。

    新朝开科取士,都以为在去年便会开始。但皇帝加了新的条件,对科举进行了改革,使科举不得不延后了一年多。

    虽然有政务学校,也从社会上大量招聘了官吏。但黄立知道,科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不能够取消的。

    而且,黄立越来越觉得科举制度很有保留的必要。与后世的高考一样,按分数和成绩来定高下,恐怕是对所有人最为公平的考较了。

    寒门出贵子,可能也只有科举这一个机会。在后世,高考可能也是唯一不拼爹、不拼背景、不拼门路、不拼钱的竞争。

    “秋天哪,还是要在南京举行,南方士子也会占尽优势。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北方凋弊,今年的春节还要在南京过,明年才会考虑迁都之事。”

    黄立嘴角微翘,露出几分开心的笑意。

    贵妃李云容的产期在即,想到在明朝竟然会有子嗣,黄立就禁不住的心中欢喜。

    时间不大,刘玄初和洪元其联袂而来,施礼拜见后,便呈上科举的相关章程。

    这是新朝的盛事,去年没开,已经是延误了许多,让很多士子失望。

    今年开科取士,又是皇帝亲自作出的调整和改革,相关的规章和流程,谁也不敢怠慢。

    而黄立所定的限制条件,比如数学、地理、自然常识等科目的考试,全在地方进行,也就相当于一个资格考试。

    但从院试、乡试到会试,还要考什么内容,才能一步一步地选拔出来,到京城进行最后一搏。

    虽然黄立定下了会试要考策论,取消八股文的大方向,但在实际上看来,改革并不是那么容易。

    要知道,八股文虽然迂腐,限制住了考生的发挥,但却不失为一个标准,来衡量考生的文化素质。

    策论虽然自由,能够阐述个人对朝廷的政策法规,政治军事上的见解,但却不好评判优劣,难以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标准。

    黄立深入了解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改革有多么想当然。科举一直延后到今年秋季,也是在不断地研究调整。

    现在,终于确定下来。尽管不是尽善尽美,但也算是可以通知地方进行正常考试了。

    “宋代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王安石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在于通经致用。”

    “年前,万岁已下旨,定《礼记》、《大学》、《诗经》为大经,《论语》、《孟子》、《墨子》为兼经……”

    终于确定下来考试内容了,把宋朝的和王安石改革的,都拿出来借鉴参考。不算完美,但也不能求全责备。

    黄立听着刘玄初和洪元其的讲解,也并没有提出自己的意见,反倒是连连点头,频频称赞。

    这已经是按照他的意思,所做出的最大限度的修改。废除了八股文,就让他心中敞亮。

    况且,科举只是一途,从基层干起的官吏制度,依然会给那些举子以入仕的机会。

    进士科考三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论。殿试考策,千字以上。

    除此之外,还有明法和明算两科,主要是选拔法律和算学方面的专业人才。

    “拟旨颁布吧!”黄立笑着放下了章程,称赞道:“你们着实辛苦了。”

    刘玄初和洪元其如释重负,暗自松了口气,躬身谦谢。

    终于完成了一件大事,从时间上看,还不算晚。为国选才的大事,彰显新朝气象,他们可谓是殚精竭虑。

    北伐成功,科举选才,这将是两喜临门,希望两者都能顺利,都能成功。

    黄立看到二人还拿来了大都督府送来的统计文件,便挥手命二人退下,他又阅看起兵工厂的生产情况。

    生产进度在不断提升,供应北伐大军已经不成问题。只要运输环节能够保障,前线军队就不用担心弹药的供给。

    “看起来,诸事顺遂,只等清军崩溃,前线不断传来捷报了。”黄立放下统计报告,轻轻地吐出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