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杨生芳自然知道他们的后顾之忧,也理解他们既希望重归大明治下,又担心王师不能久驻。
建府立县,直接管理,长期驻军,则表示出了朝廷的态度,令人能够安心效力。
异国他乡,一下子变成了本国本土,众华侨欣喜之余,却也难免生出几分怪异的感觉。
好在,他们或多或少,都为朝廷出过力,为光复大业出过钱,如今也是对他们付出的回报。
而不管实际能力如何,有属官纠偏,有军队镇压,想必也闹不出大的动乱来。
况且,占领之初的高压是必须的,能够起到震慑作用。对于异族人,明军不会客气。至于归化或同化,那是以后的事情。
先打服,再收服,不服的就变成死人,或者是终身的奴隶。对外扩张,或者说是占领之初,就是这么残酷,容不得什么假仁假义。
接见完华侨华人,时间并不太长,主要是混个脸熟,安抚其心,振作其志。现在地方初定,就算可能会有反抗,多半也要过段时间。
杨生芳自然不会手软,要把不稳定因素全部消灭在萌芽状态。一共才六个县,二十来万人,还治理不好,这脸也真丢大了。
陈佳苏回到家中,满心喜悦,立刻召集了儿孙,宣布自己就任知县的喜讯。
对此大喜之事,陈家人等自是欢欣鼓舞,祝贺不断。一个知县算不得大官,但却是陈家在此生根发展的基础。
“原来还是异国他乡,转眼就成为大明疆土,设府建县,长驻军队,实在是令人感叹和意外。可惜,某年岁已大,要大展拳脚的话,就要看他们年轻人了。”
陈佳钟是陈佳苏的大哥,对兄弟当官任职,极为羡慕,也对这天翻地覆般的变化感慨万千。
异国他乡也就算了,关键是寄人篱下,在他族的统治中,肯定会有朝不保夕的危机感。
现在好了,一下就翻身作了主人,再也不用担心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我的年纪也不小了,以后确实要看年轻小辈的本事。”陈佳苏沉吟了一下,扫视着众多小辈,继续说道:“家中子弟,除了送到内地的政务学校,还要有从军的,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二儿子想了想,躬身说道:“父亲。听说府上也要开学校,与内地有何不同呢?千里迢迢,来去不便啊!”
陈佳苏哼了一声,说道:“府学和县学又有何不同?京城和县城难道也一样?路途遥远,我看你是畏难怕苦。”
陈佳钟笑着摆了摆手,打着圆场,“孩子们不清楚,你解释一下不就成了。这各地的政务学校嘛,用国子监和县学比较,更为贴切一些。”
陈佳苏点了点头,说道:“兄长所言精僻。”
他的目光重视投注到小辈身上,缓缓说道:“是做官,还是在家种地,你们自己想清楚。至于为何要你们从军,自然是将来建功立业,前途远大。”
“登嘉府只是开始,王师上万,岂能满足于此?依我看,整个柔佛,在将来也会成为大明疆土。”
“湄公省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先有一府,再有两府,最后建省。以后说不定还会有两省,只看占领和经营的地域大小。”
“身为华人,更是大明子民,朝廷的信任是肯定的,官府也要依靠咱们。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能振兴家族,岂能错过?”
三女儿陈佳慧眨巴着大眼睛,开口问道:“父亲,听说政务学校也收女子,官府也有女官,是真的吗?”
陈佳苏对女儿的态度是亲切宽容的,笑着颌首,说道:“确实是真的,但为父却不希望你去。”
陈佳慧秀眉微蹙,疑惑地问道:“这是为何?难道是女儿学识不够?还是父亲不想女儿抛头露面?”
陈佳苏摇了摇头,说道:“都不是。为父担心你做官之后,在婚嫁上,或许会有困难。毕竟,相夫教子,还是主要思维。”
陈佳慧撇了撇小嘴,却也没再坚持。但眼珠转啊转,不知道在想着什么主意。
陈佳苏又不忘提醒着家人,“某虽然做了官,但也要遵纪守法。该纳的赋税,一分一毫也不能少。要知道,早完国课乃是万岁旨意。官员的廉洁,万岁也极为关注。为了些许钱粮,万万不可因小失大。”
别看这些华侨远在海外,但通过各种渠道,也有国安部的有意传播,对于内地的情况,还是有所了解。
特别是新皇帝的脾气禀性、治国策略,他们更是关心关注。毕竟,这与自身利益也息息相关。
陈佳苏的大儿子,已经在南京政务学院学习。按照他的情况,多半还会分配到登嘉府。
当然,也可能是新占领的地方。但大的地域应该不会变,就在马来亚半岛。
只要明军继续开疆拓土,华侨华人的前途就更加地光明。不管是做官,还是种地,抑或是经商,也不需再担心苏丹和土人的刁难和抢掠。
他们将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或者说是头等人,不再是寄人篱下、忍气吞声求生存的异乡者。
………………
海外扩张的捷报还未传来,江南大地正在被越来越浓重的春节气氛所包围。
作为光复之后的第一个春节,不管是官府,还是民间,都希望在喜庆中度过,蕴含着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热切期盼。
很多地方只是大半年的和平安定,四川、云南、广东等地却已经恢复重建了一年多。
有赖于新朝廷的新政策,以及江南地区的气候和地理,至少两季的农业收成,再加上工商海贸的全面复苏,光复区的军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尽管北方还盘踞着鞑虏,但已经不具备主动进攻的实力。而明军在基本换装训练完毕后,却在年前开始了以战代练。
甘陕、河洛、江淮这三路大军,不断地进行小规模的突进作战,一镇一镇的轮换作战,既增加实战经验,又给清军造成了坚守防线的压力。
通过官方的宣传,军民们都知道明年北伐已成定局。而从辽东到西北,各路大军的捷报,更是营造出必胜的信心和氛围。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