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34章 要想富,先修路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难道皇帝不知道这个道理?

    封建阶级的愚民政策,其中就包括了教育封闭,这也是强化社会阶层分级的手段。

    读书识字的成本较高,使得只能有少数人接接受教育,也就成为统治阶层。统治阶层的子弟,也就能享受到更好的条件,继续成为读书人。

    普通百姓为了生活而奔波,想吃饱穿暖都难,又有多少机会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更缺乏知识和才能培养的机会。

    这种限制百姓获取知识的做法,使得民众对外界事务了解甚少,眼界也低,更易于被统治阶级所愚弄。

    而这种愚民政策的后果也很严重,在王朝末日,又有多少百姓会为之流血奋斗?

    在老百姓眼里,他们只是辛苦劳作,为一日三餐而忙碌。谁当皇帝又有什么关系,还不是一样的缴粮纳税?

    远的不说,满清入关,在初期就没有遇到过激烈的反抗。即便是异族,饱经战乱和饥饿的老百姓,也会接受他们的统治。

    如果不是剃发易服,老百姓也不会拼死反抗,再想起明朝的好。

    黄立要普及教育,是将目光放远,不是为了一朝一代,而是保证华夏的传承,以及强盛的根基。

    知识才是力量,既是指科技,也是指生产力,更是指精神意志。

    朝代可能更替,黄立再厉害,可能也只能为大明选定两代的皇帝继承者。所谓佳子佳孙,可保大明三代盛世。

    三代以后呢,除非皇帝放弃实权,改变政体,象英国或日本那样,最高统治者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那样的话,皇帝的贤愚对于国家的影响降至最低,龙椅也不会再为为所觊觎,争得人脑子打出狗脑子。

    否则,大明或是百年,或是几百年,终会有衰落,会是灭亡的大事。

    但只要思想文化和科技的底蕴犹存,中华民族也总会在低谷后再重新崛起。毕竟,国家如人生,起起落落也是再正常不过。

    黄立并不太在意刘玄初和洪元其的表情,也没有再进一步的解释。尽管,这可能是他第一次说出普及和强制。

    窗外依然是市井生活的写照,有小商小贩,有来往行人,有男男女女,有车辆牲口。

    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不一样的人生。但应该没有人希望生在战乱之时,也没人希望自己穷困潦倒。

    只有国家强大,社会安定,人们的生活不受影响,才会有向上的动力和希望。否则,生命都随时能够不保,还怎么创业发家?

    “没想到独轮车竟然多了许多,朕记得以前可不是这样。”黄立微微皱眉,望着窗外,若有所思的样子。

    刘玄初想了想,开口说道:“据微臣所知,这些独轮车是从四川传过来的。因其独轮着车,轻便灵活,特别是狭窄小路,也可畅通无阻。”

    在四川,主要是成都平原,管独轮车叫鸡公车。因其形状像鸡,行进时又像鸡一样叽咕作响,因而得名。

    鸡公车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矮车,车身短小精巧,轮盘较小,上置弧形全轮罩,多用于载人或运送小型物品,一般能载一二百斤。

    载货时,车杠之间可放置竹篓盛物;坐人时,车杠中部横梁处安插一木架竹编作为背靠。

    另一种是高车,轮盘较大,轮上装木架轮罩,轮罩两边平伸货架,前有车辕,可套绳加人拉拽助力。

    大车专用于推货,一般能载二三百斤,力强者可推四五百斤。

    这可比人挑肩扛要省力很多,在畜力对大多数老百姓还是奢侈的情况下,简单方便的独轮车风行起来,也就不算太过意外了。

    即便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承担农村主要运输任务的还是独轮车。

    黄立微微颌首,觉得这也挺好。交通工具为大众所接受,自然有它的优势和原因。

    可洪元其接下来的话,却让黄立又皱起了眉头。

    “万岁,应天府向内阁报告过此事,想要在城市禁止独轮车通行。”洪元其说道:“原因是街面容易被车轮碾坏,市民深为不满。”

    黄立沉吟了一下,开口问道:“内阁是如何回复的,朕好象没看见相关的奏疏。”

    洪元其说道:“内阁回复不准禁止。独轮车已经成为运输生活物资的主要工具,若是禁行,米粮不能运进城内,城内垃圾也不好运出。”

    黄立想了想,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独轮车单轮着地,对路面的压力甚大,对道路的损毁,确实会比较严重。

    应天府要让市民满意,就要不断地出人出力出钱来整修,应该也比较头痛。

    禁行是肯定不对的,但要让老百姓交纳类似于养路费,显然又不太合适。

    独轮车要交,两轮车呢,四轮车呢,岂不是越来越复杂。弄出这么个苛捐杂税,长此以往,肯定也会在官府中滋生腐败。

    “要想富,先修路。”黄立笑了笑,缓缓说道:“朕虽然对各地官府提出了要求,但目前的修路水平,还是太低了。”

    当时的道路多是黄土和砂砾夯筑,好的能用三合土分层,由石灰、陶粉和碎石,或是石灰、黏土和细砂,还有石灰、炉渣和砂子组成。

    在黄立看来,“三合土”也就是以石灰与黄土,或其他火山灰质材料作为胶凝材料,以细砂、碎石或炉渣作为填料的混凝土。

    这种配比,与“罗马砂浆”有许多类似之处。

    显然,黄立化学知识足以制造出“波特兰水泥”。也就是用石灰、黏土、矿渣等配比,混合煅烧成“水泥”的方法。

    水泥的用途很广,铺桥修路,建筑房屋;再加上钢筋,也就进入了现代混凝土发展的快车道。

    之所以没有马上进行研制或生产,确实是黄立的疏忽。精力集中在军工体系,很多东西的需求没那么迫切。

    关键是国战未止,人力物力财力都相当紧张。即便黄立有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