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92章 蒸汽机很难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r/>
    就象瓦特蒸汽机,即便你懂蒸汽机的原理,也很难解决气缸与活塞密封的问题。

    当时的加工精度达不到要求,如果你硬要去解决,那就不得不面对制造新式机床的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再层层延展剖析下去,各种相关联的问题又会出现了,差不多就涉及到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史了。

    为什么百年后,瓦特能够改良蒸汽机。不否认他的聪明才智,但更重要的是工业发展水平,能够使他的想法变为现实。

    比如更加坚固精密的气缸,就是借助于刚刚制造出来的,用于镗炮膛的镗床。

    制造技术的提高,也能使诸如自动减气阀、抽气泵、离心式调速器、压力计等被制造出来。

    可以说,瓦特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并借助于工业技术的进步,才能完成工业蒸汽机的改良和制造。

    如果早一百年,即便还有那些创新的思维和发明,恐怕也很难使其变为现实。

    要知道,工业蒸汽机使用的是高温高压的蒸汽,这才带来了效率的巨大提高。

    但工业蒸汽机比真空蒸汽机可要危险得多,气缸不够坚固,或是没有安全放气减压的阀门,锅炉和机器的爆炸就难以避免。

    即便在后世,锅炉爆炸也是不时发生,保证安全的只能靠建造、运行和维护的经验和安全规则。

    正是基于现实和安全的考虑,黄立也不再催促赵工等研究人员,先把真空蒸汽机研究明白,提高效率。

    哪怕是驱动力不够强大,能用于矿山抽水,再用于纺机和小型机械的动力,也是非常坚实的一步。

    “很好啊!”黄立发出了由衷的称赞,“分离式冷凝器、汽缸外设置绝热层、用油润滑活塞,再加上连动机构,实验成功,也就基本上能够实用了。”

    赵工等研究人员不约而同都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尽管万岁提出了很多建议,相当有用。但能付诸实施,也是他们的功劳。

    黄立想了一下,又忍不住建议道:“要实用的话,还需要调速装置,将汽缸和凝结缸分开的阀门,也要使其能够自动调节。”

    “还要制造出测量压力的仪器,可以用活塞或弹簧,来感应压力的大小,产生形变,带动指针……”

    黄立一边说着,一边比划着。

    这是最简单的压力计,甚至于要靠不断地测量,来确定压力单位,来刻画表盘。

    从无到有,什么都要定义,都要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来掌握规律。

    比如已经制造出来的伏打电池,电压有多少,电流有多大,都是不知道的,都有必要制造出测量的仪器。

    领先时代的科技,也意味着什么都要从头开始,光是这些工作,也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

    而真正的开始各种科研工作,到现在也不过是两年多的时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黄立还有什么不满?

    一个体系的建成,并且能够持续发展,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也不会是很短的时间。

    黄立已经是强行拔高了大明的科技水平,但也不是全方位的。

    当然,这个时代的科学体系,也大多是刚刚建立,并不算高深,也不算完备。

    也正是这样,才有追赶并超越的机会。即便知识和经验和积累,以及人才的培养,也是需要耐下心来,长期进行的工作。

    就象现在的这些科研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因为识文断字且对所谓的奇技淫巧感兴趣的青年。

    虽然填鸭似的灌输了一些理论,但到底还是有所欠缺。

    可这是知识和教育体系的缺陷,没有十几年的时间,难以完善。

    也只是完善而已,要想出现象牛顿那样的大咖,恐怕几十年上百年也不一定。

    但也不排除有绝顶聪明,半路出家的科学家会涌现出来。

    比如路易·德布罗意,原是历史专业,却在量子理论研究上获得了诺贝尔奖;还有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拉格朗日,黎曼等等。

    还有大发明家爱迪生,卖过报纸,当过倒爷,干过电报员,全靠着兴趣和刻苦学习钻研,而名载史册。

    而在黄立看来,大明要出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是很难的,但要出发明家,却相对较为容易。

    无它,新发明新创造在未出现或刚出现之初,一般都是比较简陋,有很大的发展和改善的空间。

    比如电报、电话、电灯、留声机等等,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而在爱迪生的一千多项发明专利中,电灯、发电和配电就占到了三分之一。

    再比如这蒸汽机,冷凝器分离算不算发明,压力表,还有调速器,节气阀等等,好象也能归到发明之列。

    是的,这就是发明,黄立肯定下来。赵工等人还在讨论,他的思绪已经飘到了推出专利法。

    随着他大力倡导科学技术,并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发明创造将不断出现。

    为了保障发明人的权利,激励更多人发挥聪明才智,专利法就是最好的措施。

    “万岁。”赵工打断了黄立的思索,“水力镗床加工汽缸,应该更加精密,也更加坚固。微臣听说军工部门就有……”

    由于制造武器的需要,在十五世纪就已经出现了水力驱动的炮筒镗床。

    1769年,瓦特取得实用蒸汽机专利后,汽缸的加工精度就成了蒸汽机的关键问题。

    1774年,英国人威尔金森发明炮筒镗床,次年用于为瓦特蒸汽机加工汽缸体。

    现在的广州、武昌、南京三大炮厂,马上还要加上天津炮厂,以及各兵工厂,都制造了水力镗床,用于加工炮膛枪膛。

    但这些水力镗床还加工不了特大特重的工件,加工精度和速度也差强人意。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