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07章 实业,印度是肥肉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指的不仅是官僚阶层,还包括应势而起的利益集团。

    南方商贾和海商集团便是先从战乱中崛起,并迅速发展壮大,又占领广阔北方市场的得利者。

    只要遵纪守法,黄立并不打算进行打压削弱。相反,他还要积极地进行引导,使商贾集团向工商和武装集团过渡进化。

    只是贩货,朝廷收商税,商贾赚差价,只是传统的赢利模式。很多资金积压,有浪费之嫌。

    黄立已经决定把玻璃和水泥的制造工艺拿出来,引导商人投资建厂。

    只收一笔并不高昂的专利费,皇家作坊便会派人指导技术,保证能够建起工厂并制造出合格产品。

    玻璃厂也是一样的模式,除了能窗明几净的透明平板玻璃,作为容器的玻璃杯、玻璃瓶罐等,都将逐渐地走进千家万户,或得到各种应用。

    比如耐储存的罐头食品,比如瓶装的酒、油、醋等等,玻璃的应用领域不仅是在建筑,还有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由皇家四下建厂,普及的速度慢,资金也不够充足。黄立倒是想过股份制,但觉得直接授予专利,更加简单高效。

    毕竟,皇家令人生畏,不管股份占多少,主导地位也没人敢争。涉及到利润分红,不满意也无人敢说。

    所以,引导商贾涉及实业,既有效的利用闲置资金,又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一举两得。

    “实业只有水泥和玻璃,加上炼钢炼铁业,也还是少了些。制造业的纺织,机械方面的钟表、自行车、手摇机械风扇……”

    “化工方面,有石油的粗加工,橡胶还要十数年后,在南洋大规模种植,才能广泛应用。”

    “制药的话,金鸡纳霜也要等上几年;用柳树皮提炼粗制阿斯匹林,似乎不适合交给商贾。”

    “至于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来取代柳树皮,就是朕全心研究的话,也要十几年时间吧!”

    黄立打了退堂鼓,并不是停止化学方面的研究,而是不打算亲历亲为。

    他要当个好皇帝,引领着大明奔向世界,参与到列强的角逐竞争大潮之中。这是大势所趋,不争就是损失,不争就会衰弱。

    至于化学研究,治病救人,与这个大目标相比,都是小道。

    虽然政务他已经不怎么处理,军事行动的计划也都按部就搬地执行,他或是指导科学研究,或是记录强国秘籍,很有些不务正业。

    但要他抽出大部的时间和精力,去搞科学研究,还是不太现实。

    在爬科技树上,大方向有他引路,再偶尔地指点一二,少走了多少弯路,节省了多少时间?

    十七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得缓慢,并不是人的脑子不够聪明,而是知识积累太少,很多学科都是刚刚开始,都是在摸索着前进。

    等到学科健全,知识的积累也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科技的发展才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速度。

    黄立知道自己是在拔苗助长,强行提升大明的科技水平。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基础不牢固,发展潜力也有限。

    正是有虑于此,光复江南后,他便着手招募人才,组建科学院。

    可让读孔孟之道的书呆子搞科研,可不仅仅是跨专业那么难,与从头学起也没太大的区别。

    但这也没办法,至少书呆子识文断字,省却了文化学习这个基本阶段。

    等到培养出初中生,就算是聪明的孩子,也至少要五六年时间。他们再进行科研,也算是接上了断层。

    黄立比较看好从头学起的孩子们,毕竟是按照他制订和审批的教材学习的,有很多实用知识,权当是打基础。

    “这些书呆子,倒也出来几个转行成功,从孔孟之道向科学研究发展的。如果能耐下心来,也有几十年的时间,科学家不敢奢望,科学工作者是没有问题的。”

    黄立略感欣慰,不管是因为赏了功名赐了官职,还是真有志于此,能认真地去做,认真地研究,就值得肯定。

    毕竟,科学家也是要吃饭的,也是想出名的。名利都视如粪土,那样的人太少太少了。

    只要你认真工作,专心研究,才不管你心里想什么,为了什么,黄立只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不管是钱财,还是名利,都是皇帝随手便能给的。如果能靠这些激励出成果,他自然是在所不惜。

    黄立想得很多,手里却拿着科学院印出的《混凝土营造法式》在阅看着。

    水泥作为一种新的建筑材料,怎么用才能持久坚固,外面人可不知道。

    砂石灰料和水怎么配比,多长时间初凝,多少时间达到强度,需要如何养护才不干不裂……

    这都是科学院和水泥作坊经过无数次试验得出的数据和结果,铺路的,抹墙面的,加钢筋建柱子的,都写得详细。

    “虽然百姓的识字率还是很低,但也是有读书人的,以此书为指导规范,水泥的应用就能广泛起来。”

    黄立很是满意,决定尽快地印刷,先是工部和水利部,再到民间地推广普及。

    钢筋水泥混凝土,可以称之为一个时代,百米高楼平地起,跨河大桥使天堑变通途。

    而且,水泥的制造工艺和使用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

    特种混凝土,防水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减水剂混凝土,水泥坚如磐石的历史长久着呢!

    只不过,现在的施工机械和技术水平,要在较为宽阔的大河上架设桥梁,难度不小。

    南京长江大桥是不用想了,就是选择比较狭窄的江面,也是一个挑战。

    “希望借着水泥的出现和应用,能出现几个建筑大师,建造起令世人瞩目的工程。”

    黄立不是学建筑的,也不想偏离了自己这个皇帝的专业。只能是尽量铺路,寄希望于旁人在此基础上取得成就。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