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69章 成也宗族,败也宗族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皇上要北上的话,怎么也要在一两年后。这一两年,江南的宗族和士绅,这日子怕是不好过。”

    “咱们得了宽恕,可也只这一回。皇上要经营东宁府,福建是最近的,迁徙百姓也势在必行。少人响应,自然是要多施流放之刑。”

    柯族长倒是想得挺多,有些正确,有些却是自己吓唬自己。

    老妻点了点头,觉得还是平安最重要。柯姓宗族还在,祠堂也保住了,也未必就要呆在这里。

    哪怕还是在福建,换个地方也好,能够安心松缓地渡过晚年。

    ……………

    南京,皇宫。

    黄立还不知道江南的宗族和士绅被吓成了什么样子,正在召见着自己的岳父和几个婆罗洲的宗族房长。

    婆罗洲的华人,在坤甸最多,以淘金和行商为主要行业。

    而婆罗洲又名加里曼丹岛,中国史籍称为“婆利”、“勃泥”、“渤泥”、“婆罗”,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大岛。

    十六世纪初葡萄牙人在岛上建立起贸易关系,西班牙人紧随其后。

    十七世纪初,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贸易垄断被荷兰人打破,后者透过干涉诸穆斯林王国的事务,成功地取代了马打蓝的影响。

    文莱苏丹国曾一度控制整个岛屿,但与吕宋的西班牙人打过较长期的战争,势力衰弱,统治范围也仅限于北部和西北部。

    现在的婆罗洲是土王林立,分崩离析的统治。

    即便百年后,兰芳共和国还能在岛上建立,就说明外来和土著的势力都薄弱。

    当然,现在的华人数量也远不及百年之后。

    但在武器装备上,有大明支持,却能占据绝对优势。就是对上西夷,也没有差距。

    皇帝和熙,并没有开国之君的锐气和威严,但没人敢轻看这位马上皇帝。

    那可是亲临战阵,能将凶悍的鞑虏杀得败逃的英武之君。

    只看这年岁,就是历朝历代开国帝王中少有的。

    而从身处绝境、逆势而起,再到光复华夏,不过几年的时间,功业似乎能与光武帝比肩。

    李云容的父亲李龙生恭谨地坐着,能称得上国丈的,却没有丝毫称大辈的心思。

    女儿入宫册封贵妃,他也因此得了一等民爵。

    尽管这在明朝,算不上高封。但李云容不是皇后,李家算是攀上高枝,哪里还有什么不满。

    皇帝对于婆罗洲的关切,也没有掩饰。对于李家就早有交代,李龙生带着族人也一直在用心准备。

    李兆兴则因为年岁大了,落叶归根,一直在南京居住,还带着几个李家族人,管着皇家作坊,颇得皇帝信重。

    “说不得,这婆罗洲就是让李家创业,将来是皇外孙的封藩之地。”李龙生想起了父亲的猜测和提点。

    若是李云容能晋封皇后,那嫡子便是太子,婆罗洲那边只当是李家创业。可嫡子未必就一个,李云容也未必能成为一国之母。

    所以,不论如何,办好皇帝交代的差使是第一位的。不论是对李云容,还是对李家,都是有利无害。

    在座的侨领房长,比李龙生更拘谨恭敬。虽说在海外闯荡,可也没自绝母国的道理。

    有很多家族都是因为明末的战乱,或是不服异族统治,而出海谋生的。

    如今华夏光复,大明中兴,他们这些汉人,又能以故国衣冠重回祖国,又得皇帝召见,谁不激动喜悦,谁没有光宗耀祖之感?

    而且,他们都是有功之臣。既踊跃购买债券支持国战,又派出族人加入明军训练实战。

    眼下,或者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就是不赏官赐爵,得见天颜,也是祖坟冒青烟。

    “朕对婆罗洲一直很关注,但国战刚结束,国内还需要休养生息,在婆罗洲的经营,还需要你们继续出力。”

    黄立扫视着众人,温言说道:“族中派出的子弟经过训练和实战,已经足以担负重任。大明不能马上出兵,但武器弹药,少量教官,却还是能够支援的。”

    “婆罗洲现下的形势,朕也知道,土王林立,分崩离析。你们若有这个心气,便先招募青壮,进行武装和训练。至少,自保之力还是有的。”

    现在要这些人拉起队伍开疆拓土,似乎有些奢求。黄立也故意有所保留,只想看看这些人有没有那个志气和野心。

    明年年初便要征讨吕宋,如果顺利,顶多两三个月便能结束战斗。吕宋离婆罗洲也不算远,海军派出一支舰队便能登陆。

    可用不着啊!那些土王分藩割据,实力都孱弱得很,又没有对当地华人构成威胁,明军兴师动众地去打谁呢?

    哦,军队去了就是收服土王,如何治理地方,就交给这些寸功未立的华人?

    没错,大明不是不能占领婆罗洲,可也不用太急切。

    有了马来亚半岛的地盘,无论是种植金鸡纳树,还是橡胶,都有了合适的基地。

    在南洋的扩张,黄立认为可以缓一缓,主要是疟疾的威胁还没有完全解除。

    虽然青嵩榨水能够治疗,但需要的量太大,提炼的也不太纯。在马来亚半岛已经开始种植,可还需要时间。

    金鸡纳树的种子,已经由法国传教士献上,并得到了在南京建教堂的奖赏。

    同样,要大规模种植,并采集足够的树皮,需要的时间可不短。

    为了救急,黄立已经向西夷商人下了订单,大量采购金鸡纳树的树皮。

    十七世纪中叶,也就是十几年前,欧洲还未确定金鸡纳成分,但对南美洲金鸡纳就开始了争夺,以英国、西班牙和法国为主。

    国际市场金鸡纳树皮的进口量正显现显著的增长,价格也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