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36章 溃逃,长治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sp;两座大军营不守而弃,到处都是亡命奔逃的溃兵。

    旗帜、刀枪、甲胄、盾牌等随处可见,逃命的士兵恨不得抛掉身上所有的东西,能够跑得更快一些。

    枪声只是零星响起,却如催命阎罗般,吓得孟加拉士兵抱头鼠窜。

    而明军的紧追不舍,更使他们不敢放松,不敢休息。他们连头都不敢回,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逃,逃得越远越好。

    ……………..

    总督陈进才是随着第二批部队进入的孟加拉,沿着前锋部队推进的道路,已经到了芬尼萨达尔,相当于吉大港到达卡总路程的三分之一。

    五千部队加紧行进,紧追前锋部队的脚步。而大的城镇开始接管驻兵,不是太多,一千兵便能维持秩序,且能抵挡数倍之敌。

    经过前锋部队的扫荡,沿路已经没有了孟加拉军队,或者是闻风而逃,或者是变成平民百姓以保性命。

    对于来自民间的抵抗,陈进才并不担忧,或者说是根本不会发生。

    不过是换了个大君,或是总督,老百姓依然要缴纳赋税,哪里会管交给谁。甚至于,如果能少交纳赋税,还会拥护新来的统治者。

    而且,在黄立的记忆中,英国佬对于孟加拉的统治是很严苛残酷的,但也未激起孟加拉人的反抗。

    “万岁预言征服孟加拉不会有大的反抗,本督深以为然。”陈进才短暂的停留后,便随着军队再次出发,和身旁的几个土官闲聊着。

    “按照获得的情报,孟加拉邦只是田地赋税,每年便能收两百多万银子。再加上其它杂税,足够官府维持正常运转。”

    “莫卧儿帝国还另外从百姓身上征收一成到一成五的税,用来供养王公贵族。如果要示恩于人,缴获丰厚的话,可视情况减到半成。”

    孟加拉三角洲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来自喜马拉雅山脉方向的季风,以及一条被印度称为“母亲河”“圣河”的恒河。

    季风的吹拂加上恒河流域的不断冲洗,让上游的泥土来到下游,成为孟加拉三角洲的“肥料”。

    经过时间堆积,孟加拉三角洲开始形成。

    随着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这里也出现诸多小河流,密集的河流灌溉成为农业天然的催生动力。

    而且,由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地区都是平原,孟加拉又有“农业天堂”的称呼。

    水稻是孟加拉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农业用地的七成以上。另外,还有小麦、黄麻、甘蔗和茶叶等作物。

    但在大明接管孟加拉邦后,将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减少水稻和小麦的种植,转而加大棉花、黄麻、甘蔗等经济作物的面积。

    从表面上来看,孟加拉人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会提高。但从长远来看,粮食不足以自给自足,便被控制了命脉。

    与之相反的是,湄公省和缅甸将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成为供应海外占领区的大粮仓。

    在正常情况下,粮食不会短缺,但要是有造反作乱的反抗浪潮,只要掐断粮食供应,就足以使其无粮自乱。

    这已经是经过反复研究的谋划,当孟加拉人收入增加,并能在市面上买到粮食而吃喝不愁时,无形的锁链已经套在了他们的脖子上。

    这就象在马来亚半岛,以种植橡胶、金鸡纳树、咖啡、可可为主要作物,粮食种植面积只有四分之一,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政策如何实施,又会怎样调整,都取决于占领地的统治是否稳固,人口的比例是否合乎长期统治的标准等等。

    安坤听着陈进才的讲述,轻轻颌首,说道:“既是要长久统治,便不必局限于眼前利益。如果孟加拉人识相,给他们些好处,也无可厚菲。”

    “听说,孟加拉邦在莫卧儿王国有相当的独立地位,并不十分臣服。这倒是好事,莫卧儿王国应该不会为其兴师动众。”

    陈进才微笑着说道:“准确地说,孟加拉人对于莫卧儿王国没有什么归属感。至于莫卧儿王国,恐怕真的不会出动大军来作战。”

    现在的莫卧儿王朝,已经是处于后期,国势衰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帝国虽大,权力却被各土邦所分散。

    皇帝奥朗则布更象是帝国的余晖,看起来绚丽,但已近黄昏,难以长久。

    而最危险的国内敌人,是南亚次大陆南端新兴的马拉塔人国家,它愈战愈强,有发展出可与莫卧儿帝国匹敌的军事能力的迹象。

    因此,奥朗则布不得不长期驻留在德干,指挥对该地区各穆斯林小国的征服,

    而旁遮普的农民用自己的锡克教作为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要求消灭种姓区别,提出建立土地归农民所有的“真理王国”。

    他们发动了坚持数十年的农民武装斗争,斗争此起彼伏,规模愈来愈大,起义地区实际上一度摆脱了莫卧儿帝国的管辖。

    其实,现在的印度有些象明末的情景,庞然大物般的帝国,各种危机频频爆发。虽然看似不能动摇其根基,但外力足够强的话,帝国的分崩离析,也就在眼前。

    从历史上看,英国佬侵略印度时,面临的就已经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使其可以个个击破,分而治之。

    黄立的自信,源于对历史的了解。孟加拉人对于莫卧儿王朝的离心倾向,便是可大加利用的重要因素。

    所以,征服孟加拉,不仅要抢掠财富,还要长期统治,更要组织孟加拉人,成为继续攻掠印度的利刃。

    以战养战,不仅是粮草物资的供应和缴获,还有人力资源的补充。

    大明人口虽多,却是将来建立各占领区稳固统治的核心力量,损失的越少越好。

    而到目前为止,为大明开疆拓土的军队中,已经有了越人、高棉人、缅人、马来人。以后还会再增加孟加拉人、朝鲜人、倭人等等。

    只有充分利用占领区的人力物力,才能形成可持续性的攻伐行动。

    不管是统称为明军,还是更准确一些,称为附庸兵。大明对外征战的军力,只会越来越强,越打越多。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