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15章 民间有大神  重生于80年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不从罗刹国买?难道您在漂亮国和倭国也有渠道,能大量搞到T300军用级别的碳纤维材料?”唐伟东是越说,让这几位越迷惑了。

    唐伟东摇了摇头,哂然一笑道:“你们可能误会了,我可没说买材料。”

    “我的意思是,可以帮你们搞来一个,能解决花家碳纤维材料需求的、稳定的供应渠道,说不定,还能帮花家将碳纤维材料的价格,给打成‘白菜价’呢!”

    “当然,这些碳纤维材料,也是包括军用级的,……”

    “嘶”,张局座和王大校下意识的对视一眼,纷纷情不自禁的发出了一声,倒吸凉气的声音。

    能将碳纤维材料的价格,打成“白菜价”?而且还是敞开供应、符合军需标准的碳纤维材料,这事听上去,怎么感觉这么玄幻呢?

    若是真能做到这一点,唐伟东别说是要钱了,估计就算是想要娘们儿,相关方面也能无限的满足他!

    毕竟,跟钱物和娘们儿比起来,碳纤维材料,对于此时花家的重要性,要高太多了。

    这东西,飞机、火箭、船只等等,几乎所有的高端军事装备,全都用的着。

    据“路边社”消息,在“黑丝带”上碳纤维材料的使用率,就超过了20%,……

    这也是漂亮国和倭国,封锁向花家出口碳纤维材料的、最根本的原因!

    “唐先生,您没开玩笑吧?您真能帮我们找到这样的渠道?”局座两眼放光的看着唐伟东问道。

    如果说局座还只是殷切,那么总装的王大校,眼里就已经开始冒绿光了。

    他直勾勾的盯着唐伟东,哆嗦着嘴唇,突然提高了声量说道:“要,我们要,只要唐先生您能帮我们搞到这样的渠道,您有什么要求,我们都可以商量,……”

    这冷不丁的、带着破音的一嗓子,吓了唐伟东一跳,可见相关部门对于这类尖端材料,需求的迫切性了。

    碳纤维这玩意儿,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被发明出来了,只是到了五十年代之后,漂亮国才允许出口。

    而且还只能出口成品,技术和配方,都属于是严格保密的,禁止外流的!

    一直在朝战之后,冷战时期,漂亮国为了扶植倭国的产业,让倭国尽快支棱起来,这才有选择性的将相关技术,转让给了倭国。

    当时漂亮国对倭国的相关产业,要求极其严格,从生产到销售,从原材料到产品的废料,漂亮国全程都要对其进行监督。

    熊家后来也在搞碳纤维材料,但一直到分家前,都没搞出高标准的碳纤维材料来,所以他们的隐身战机,也一直没有造出来。

    熊家的战机,跟漂亮国的战机比起来,在雷达上显示的目标大,材料方面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这种材料,彼时漂亮国除了把技术给了倭国之外,就连跟他有“血缘关系”的大嘤帝国,都没捞着。

    当然,鹰酱、毛熊都在研究这玩意儿,花家自然是也不甘落后了,所以从很早之前,也对碳纤维展开了研究。

    陆贰年,那会儿花家飞机还没有几架呢,就目光长远的对碳纤维材料,进行了立项研究。

    为了突破国外对碳纤维材料的封锁,打破漂亮国和倭国对碳纤维的垄断,花家指定相关研究所展开了对碳纤维材料的重点攻关,以期尽快对相关技术进行突破。

    那个年代,恰逢花家国防科技大爆发的年代,核弹、氢弹、原子弹,导弹、卫星飞上天,这些东西都一个个实现了突破,所以很多人,觉得攻关碳纤维的技术,好像并不是个多大的难题。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搞就是四十年,研究人员都换了几代了,可用了四十年都没有搞出什么成果来。

    而在这段时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以及军工科技的发展,花家对于碳纤维材料的需求,却是越来越迫切。

    自己搞不定,那怎么办?还用说嘛,那就只能向外买咯!

    漂亮国和倭国,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从花家大把大把的赚着,当年花家宝贵的、并不多的外汇。

    一吨碳纤维材料的价格,人家敢卖250万美元,就这,你还得求着人家买,人家还动不动就涨价,……

    花点钱倒是小事,关键是,解决不了这一问题,那就会一直被人家卡脖子,阻碍相关产业的发展。

    更讽刺的是,制造碳纤维的原材料,人家还特么都是从花家进口的,……

    人家以低廉的价格,从花家进口原材料,生产成碳纤维后,再高价卖给花家,这尼玛能忍?

    确实是忍不了,但那又如何呢?

    花家自己一直也在继续攻关,但一直到了二十一世纪,仍然没有搞出任何的成果来,依旧还是只能被动“挨宰”。

    就在花家忍痛挨宰的时候,民间却出现大神了,要不怎么说,高手在民间呢。

    八十年代,鲁村四十五岁的陈老板,接手了一家“没钱、没技术、没设备”的、生产鱼竿的“三无小作坊”,靠着给环球渔具代工,赚点辛苦费。

    而这家环球渔具,也是给倭国公司代工的一个企业,利润经过层层“盘剥”,等到了陈老板手里的时候,基本已经没有多少了,纯粹就是赚个苦力钱儿。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陈老板已经从原来的那个小作坊,一跃而成为了,年前渔具过千万的,全世界渔具产量排第一的公司了。

    此时的陈老板,是越来越觉得不服气,自己的企业产能都达到这样的程度了,凭什么只能给倭国公司代工,凭什么自己只能做个“三道贩子”,凭什么自己只能赚点人家剩下的蝇头小利?

    当时陈老板的公司,经常去国际上的渔具博览会参展,做为花家同类企业中唯一的参展商,陈老板的公司从国际上拿到了大量的订单。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陈老板发现世界上出现了一种,用碳纤维材料制作的鱼竿,其重量轻、强度高、性能还好,售价高达上万元人民币。

    这可是九十年代的上万人民币啊,陈老板的公司要生产多少条传统鱼竿,才能赚到这么多钱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