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简单介绍下南北朝骑兵  晋末长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丈。
    
    桓灵二帝时还有买卖禁军军额的事情,北军五校、黎阳营等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的部队变得乌烟瘴气。
    
    东汉朝廷也不是没有做过努力。
    
    比如从幽州招募新人南下,补充屯骑、黎阳二营。
    
    长水营这个时候也大量充斥鲜卑人,取代了之前的乌桓人。
    
    也不知道为啥,可能是因为鲜卑人在这一时期战斗力超过了乌桓人,东汉朝廷也不愿意再用乌桓关系户了。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东汉朝廷之前都是无偿征发乌桓人的,但到汉灵帝时不行了。
    
    不过,乌桓人比例是降低了,但汉人突骑的比例下降得更低。
    
    在东汉末年,突骑中人数最多的是鲜卑人,其次是乌桓人,然后是汉人。
    
    而在东汉初年,突骑中汉人甚至略微多于乌桓人。
    
    东汉人对此总结得很好:“汉主胡辅”、“汉胡并重”、“胡重汉轻”,分别对应东汉不同的历史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鲜卑人因为大量进入禁军当兵,本身又与幽州人杂处——幽州是禁军突骑、黎阳营的重要兵源地——他们开始大量习练中原战法,即用长戟、长枪作为马战兵器,这是其区别于其他部落的重要标志。
    
    东汉灭亡后,北方被曹操一统。
    
    曹操收三郡乌桓,以为天下名骑。
    
    这個三郡乌桓,在东汉时是幽州突骑的属国骑兵,即仆从军,战斗力其实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并没有选择“突骑”这个军号,可能有点忌讳,毕竟这是刘秀的光荣部队。
    
    在这一时期,包括曹魏建立之后,屯骑、长水二校尉已是光杆司令,变成了荣誉职位,不领兵了。
    
    毕竟曹家人又不傻,尤其是曹操时期,如果让屯骑、长水二校尉继续领兵,并恢复幽州突骑的编制,会让人产生奇怪的联想——三兴汉室?
    
    额外提一点,赵云投奔刘备时,带了几百骑兵,刘备让他不要张扬,别让袁绍知道。这几百骑可能就来自突骑老家(幽州)的部队,说不定还是公孙瓒的残兵——“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
    
    至于刘备有没有能力为这些人打制装备,让他们成为强大的冲击骑兵,那就很难说了,至少当时不行。
    
    (三)西晋时期
    
    司马氏篡魏后,针对曹魏时期的政策,来了一次“拨乱反正”。
    
    幽州突骑的编制被恢复了,曰“幽州突骑督”,并全面具装化。
    
    《晋书》中直接记载帝王出行:次骑十队,队各五十匹。将一人,持幢一人,鞉一人,并骑在前,督战伯长各一人,并骑在后,羽林骑督、幽州突骑督分领之。
    
    在那个时候,幽州突骑督并非单独成军,而是分属五部,一部250人,总共1250具装甲骑。
    
    而且,西晋也不忌讳从幽州招兵。
    
    幽州突骑督的主要兵员以幽州的汉、鲜卑、乌桓为主,至西晋末年,鲜卑人已成为主流。
    
    (四)东晋时期
    
    或许有读者奇怪,东晋和北朝打,经常骑兵对冲,哪来的?
    
    如果说南方找一找,还是可以开辟不少养马地的话,那么骑战传统哪来的?
    
    没有骑战传统,熟悉骑战的群众基础就不大,想招募优秀的骑兵难上加难。
    
    其实很简单。
    
    刘秀开国时,将幽州突骑的家人南迁,一部分人在洛阳,一部分分散安置到南阳、颍川。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