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七章 三关  晋末长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十月十八日,邵勋来到了回溪坂。
    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营建,回溪坂南出口附近已经完工了几个营寨。
    前寨位于坂道之上,不大,挤三五百人都费劲。
    后寨位于地势开阔之处,可驻兵三千余。
    在涧底河两岸,又各建了一个营寨,同样非常狭小,总共驻扎了六七百兵。
    忠武军四千二百人,就屯驻于这里。
    “郎君,忠武军尚未有督军。”巡视完毕后,唐剑尽职尽责地提醒道。
    督军空缺,副督还在一泉坞与家人道别,同样没过来。
    忠武军上下,处于没有主将的状态。
    大战在即,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你觉得让垣延来当督军如何?”邵勋问道。
    “郎君如此看好他?”
    “他毕竟是太守,有这层身份在,好办事太多了。郡兵也会编进来,忠武军会有接近六千之数。”邵勋说道:“回溪坂,我就交给他了。陈眕会当另一個副督,他是禁军将领,主抓操训,杜尹负责钱粮器械。”
    唐剑默默点了点头。
    郎君做事,经常把前因后果解释给他以及其他亲信听,栽培的意图十分明显,他当然是知道的。
    垣延那批人大概还要一个月才能抵达。
    朱阳是弘农县的一个乡,位于群山之中,须得先向南绕道上洛郡,在上洛、卢氏二县交界处折向东北,顺着洛水走,全程山路,非常不好走。
    垣延所部大大小小数千人,扶老携幼,一路趟来,不知道要减员多少。
    在他抵达之前,陈眕就是忠武军事实上的督军了。
    午后,邵勋又回到了金门坞。
    主力大军屯于山下,操练不辍。
    上月种下的小麦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嫩苗,邵勋一路看过来,长势很不错。
    金门坞坞主、洛阳二期的学生郑隆对土壤肥力很有自信,种得比较密,期望明年五月能多收一点粮食。
    随军而来的工匠在修理器械。
    撤下来的百姓在县吏的带领下,各自划片定居。
    有人来,就有人走。
    对弘农、陕县、湖县的百姓来说,宜阳是“后方”,“安全”。
    但对宜阳本地人来说,宜阳是“前线”,“不安全”。
    洛阳已经有人大举南逃了,宜阳当然也有人走,还不少。
    他们走了,土地、房屋就留下来了,正好安置。
    十九日,正在亲自指导银枪军训练的邵勋收到消息:王师与匈奴连战数场,皆败。
    第一场是在河内。
    匈奴大肆劫掠,将攻温县司马氏宗陵,太守裴整遣督将郭默率军救援,为匈奴所败。
    第二场在孟津。
    匈奴大军开始造浮桥,将渡河。
    司徒越越过刘暾,遣将军宋胄率禁兵五千阻河拒之。
    匈奴于上游、下游各找了几处地方,用小船潜渡了数百骑,绕道后方,突袭了一支往孟津运粮的队伍。
    宋胄听闻粮道被断,大骇,率军南撤。
    匈奴造完浮桥渡河,追上宋胄,大破之。
    第三场还是在河内。
    郡人闻知郭默、宋胄皆败,于是突然作乱,袭杀忠于朝廷的官将军士,执太守裴整以降。
    暂时就这么多消息。
    邵勋看完后,只一个感觉:禁军倒也没那么不堪,至少还是敢出战的。
    无奈骑兵太少了。
    去年五月王弥之乱时,骁骑军还有两千骑。
    这两年历了不少战事,非但没有增加,还减少了,总数跌破两千——其实这也正常,没钱,邵勋的牙门军缺额都没补。
    这么丁点骑兵,即便正面战斗力比匈奴强,但兵力本身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啊。
    宋胄这场败仗,就吃亏在没有足够的骑兵上面。
    当然,他自身也有问题。
    一被匈奴骑兵断掉后路就慌,就想跑路。
    野外到处都是匈奴人,你怎么跑?还不如立寨坚守,待匈奴自退——如果随军携带的粮食足够的话。
    以步拒骑,战略上太被动了。
    更何况还没有统一指挥。
    邵勋看得出来,大都督刘暾非常保守,完全是打着任匈奴南下,然后依托洛阳城防守反击的套路。
    而司马越插手指挥,调宋胄北上,未必与刘暾通过气。结果就是宋部孤立无援,一被包围就跑路,跑路过程中大败。
    刘暾收到宋胄兵败的消息时,估计是懵逼的。
    邵勋把自己代入宋胄的位置,也觉得是个坑!<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