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九州岛上战火连天,数万明军分路横扫,杀得倭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倭人不知道,大明帝国为何如此?
自元朝之后,几百年未遭外敌入侵。可现在,什么神风也保不住他们的狗命。
这是来自几百年后的复仇,所有的倭人,都将为他们后代的残忍付出代价,惨痛的代价。
这边无情的杀戮,大明本土却是一片祥和。黄立的迁都之旅,也是风光静好,行将结束。
天津。
作为北方最大的港口,京师的屏障,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至少,黄立在视察之后,表示了满意。
城市扩大了,但城墙也同样没有修筑。原有的城池,修缮之后,全部给驻军居住。
现在的天津,为府的建制,将塘沽、盐山、青县、庆云、南皮、静海等地划归其管辖。
即便如此,与后世相比,天津府的规模也差之甚远。
而且,天津,或者说天津地区的开发建设,在黄立看来,也是刚刚开始,前景可观。
“微臣效徐光启、汪应蛟之法,在葛沽、白塘口两地,用‘十字围’的方式试种水稻六十余亩。今年丰收在望,可贡皇家。”
天津知府黄炳陪在皇帝身旁,指点着泛黄待割的水稻,脸上显出得意之色。
天津早期的农业发展,是伴随着天津地区盐碱地的治理和水稻的种植开始的。
明成祖永乐二年,天津设卫建城后,一些官吏开始尝试在天津东部地区的盐碱地上种植水稻。
当时主要是为了减少当时南粮北运的费用,也是为了解决守城将士的军粮问题。
明朝万历年间,天津宝坻知县袁黄著有《劝农书》,书中对农艺、种植粳稻记述的非常详细。
明朝万历二十九年,保定巡抚汪应蛟在天津葛沽、白塘口两地,用“十字围”的方式种植水稻。
所谓“围”,就是从海河开一条“通道”,涨潮时将甜水引入。
再开一条“通道”,落潮时将咸水泄入海河,这种围田为天津改良盐碱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万历四十一年至天启元年,科学家徐光启曾先后四次来津,并在葛沽一带致力于垦田种稻。
他解决了南种北引,施肥耕作、以水治田等种稻技术,所有这些都被他总结在了《农政全书》里。
到了明末清初,天津的葛沽水稻已负盛名,并已成为了朝廷的贡米。
《天津县志》卷十一附《营田》中曾记述:葛沽所产的稻米颇佳,几于南方的“白玉堂”稻米齐名。
黄立不掩赞赏,连连点头,笑道:“那朕就等着黄卿种出的稻米,定然是口味极佳。”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天津地区的水田,还大有开发潜力。主要是水利设施的建设,要跟得上。”
黄炳微微躬身道:“微臣已聘请专家,进行了考察勘测。待踏堪完毕,便上奏疏请万岁圣裁。”
黄立知道,天津水田大面积开发,应该是在近代,小站水稻因此闻名于世。
除了小站稻,还有银鱼,在后世都是天津的特产。
“鱼米之乡,期待黄卿能够为朕实现此愿。”黄立呵呵笑着,说道:“尽快上奏疏,朕无不允准。”
对于基础设施的修建,黄立一般都不拒绝。
财政宽裕是一方面,基础设施对于国家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则是黄立所深知的。
尽管有海运粮食的供应,但本土的农业依然要足够地重视。
何况,现在黄立看到的天津地区,人烟稀少、满目荒滩,实在是与后世相差甚远。
而在后世,这里可是民居栉比、阡陌纵横、流水潺潺的北国鱼米之乡。
天津和辽南,以及朝鲜和倭国的大部分地区,处在同纬度。种植水稻,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不仅是天津地区,辽南地区今年也少量地试种了水稻和麦子。如果产量尚可,就又多了一种粮食。
小冰河期的影响还有十几,或者二十几年,但农耕带北移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也就是说,吉林和黑龙江的农业发展,会更加顺遂,黄立可还期待着响水大米、五常大米的问世呢!
北方大米一年只有一季,生长期长,吸收养分充足,颗粒饱满,口感好,味道香,比南方稻米要好上很多。
黄炳受到了嘉奖和鼓舞,虽然修筑水利设施的计划还未全部完成,也有了大概的规划,不由得兴致勃勃地给皇帝做着介绍和说明。
“先开挖马厂减河,引南运河水,再自静海靳官屯经小站至大沽入海……还要修建九宣闸,一是分泄南运河洪水,二是引水灌溉稻田。”
“在海河修建挡潮大堤,并开挖耳河,最终形成灌溉系统。先官田,再由百姓领田种稻……”
黄立不时点头,或称赞,或详询,态度温和可亲,显示着他的好心情。
最新的秋收数据正在陆续汇总上报,经过一年的恢复重建,达到预期目标是没有问题的。
南粮北运没有中断,但数量却能大大减少。北方粮食能够自给自足,意味着百姓达到了温饱的水平。
不管是粗粮,还是土豆,能吃饱肚子是最重要的。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顶多两三年,生活水平又能上升一个层次。
相对于北方,辽东还需要大量的钱粮。
主要是吉林、黑龙江的开府和经营,大量移民的安置,长途运粮的耗费。想要不依赖运进的外粮,至少也要两三年的时间。
但这并不影响大明帝国的总体战略,伐倭顺利的话,明年要进军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