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90章 辽东大发展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官员的住宅,自然是最早修盖的,也修得较为宽敞,是两进的院落。

    然后,才是主街的商铺,以及官府衙门。至于平民的住宅,便不着急修建,但在今年入冬前,也会完成一批。

    即便如此,除了城墙,规模也比宁古塔新城旧城大得多,房屋建筑也好得多。

    主要是使用了新型的粘合剂——水泥,房屋也多以砖瓦结构为主。现在修筑的向宁古塔方向去的大路,也在用水泥混凝土铺设。

    大连水泥厂,抚顺水泥厂,吉林水泥厂,这是已经建成,能够生产供应的厂家。

    虽然吉林水泥厂的产量还不算大,但也在不断增加。不够使用的话,还能从大连和抚顺调拔运输。

    在雄厚的资金推动下,沈阳、锦州、镇江、铁岭四家水泥厂也在兴工建造,产品将用于日新月异的辽东开发建设。

    虽然水泥厂是依靠着朝廷的财政投入而兴建和维持,但这也只是短期的亏本,却是长期的投入。

    用黄立的话来说,这叫做基础设施投入。水利、道路、桥梁、建筑等等,都是促进经济和民生的重要方面。

    现在的投入,在将来的赋税收入中,便能够得到回报。

    随着百姓收入的增加,也会修房盖屋,改善居住环境。由土屋向砖瓦的转变,也能够给水泥厂增加收入。

    辽东的水泥厂有两家是私营的,同样受到了官府的照顾。当然,水泥产量不高,不能与后世相比,官府的采购也是正常。

    一个小院子,然后是前后两排共八间瓦房,前排的瓦房是四间,中间有过道,后排的也是一样,然后又是一个小院子。

    前后都邻街,只要在中间加上隔断,便是两所住宅。官宅都修得统一样式,整齐而干净。

    杨宾推开院门,身上立刻轻松起来,这就是他的家。

    不管是院中种植的小菜,还是屋内飘出的淡淡饭香,以及放在屋外的水盆,都有种熟悉而亲切的感觉。

    院门上挂着小铃铛,听到响声,杨盈便从厨房走出,在围裙上擦着手,欢笑着招呼道:“哥,回来啦!”

    杨宾亲切地笑着,说道:“回来啦!”

    说完,杨宾便熟门熟路地走到水盆前,挽起袖子,洗脸洗手。

    杨盈在旁笑眯眯地看着,看哥哥洗完,又招呼着他进屋吃饭。

    饭菜也简单,竟然和劳作的百姓吃得差不多,只不过是大米和玉米蒸的饭,一盘小咸菜,一碗土豆菠菜汤。

    杨盈给哥哥盛了饭,自己也端了一碗,看着哥哥吃得香甜,脸上的笑容更加欢欣。

    “院子里的小菜长得很快,等窖里的土豆吃完,也不愁没菜吃。”杨盈慢慢地吃着,象是汇报,又象是闲聊。

    杨宾抬起头,微笑着说道:“附近的农户种得早,也有来这里卖的。”

    杨盈轻轻点头,觉得还是自己种比较节省,俸禄是足够花用的,却也不能浪费。

    又吃了几口,她又用商量的口气问道:“能买到鸡嘛,下蛋的母鸡,放在院子里养,也不费事。”

    杨宾想了一下,说道:“应该要过几天,官府会向这边运来各种各样的商货,供应官营的商铺。”

    “商铺要开张了吗?”杨盈期待地望着哥哥,眼睛中闪过亮光。

    新建的城镇,由于偏远,人口也少,商人未必会运货来卖。为了解决当地百姓的生活问题,便有官营商铺,或者叫供销站。

    卖的多是一些日用商品,吃的方面主要是米、盐、酒、茶、糖、酱、醋等等,用的主要就是布匹、针线和各种工具等,也有鸡鸭羊等活禽活畜。

    官营的商铺需要售货员,要求粗通文字,会算账,杨盈便让哥哥报考,已经被录用。

    而这,也是对于官吏和军人眷属的优待,先从他们之中挑选。

    妇女出外做工赚钱的风气,从南到北地流行开来,官吏和军人眷属是先行者,也是倡导者,更是效仿的榜样。

    官府也在极力推动妇女就业,在田间劳动和从事家庭纺织的不算,很多工作岗位都对妇女优先。

    比如学校的老师,官府中的书记员,供销站的售货员等等。

    杨宾看出妹子的期待,笑着说道:“很快了,也就这几天。水路运输快捷,尽管也有不近的陆路才能运到。”

    浑河、太子河,还有不少的内陆河流,都尽量开辟了水路航运。这在古代,是远超陆路的便利。

    火车的出现,才逐渐取代了水路航运,不算是彻底消亡,应该是衰弱没落。

    当然,陆路运输也不必不可少,水路不可尽通,便需要其来作补充。

    水泥的推广应用,以及升级版的钢筋水泥,还有特种水泥的研制,也将使大明显现出现代化的气息。

    水泥或柏油的平整公路,跨江跨河的桥梁,都不再是幻想,而将成为黄立将要实现的梦想。

    或者,在他有生之年,也能看到喷着白汽、发出轰鸣,奔驰在铁道上的火车,连通着大明各地,使距离缩短,更增强明人的出行和交通。

    只不过,所有的这些,并不是别人所能想到的。

    他们虽能感觉到变化,但却不大,而剧变就是这样不断累积,才最后发生的。

    比如杨宾,他一面恪尽职守,一面在等待着父母的消息。主动来此任职,只为了离得近一些,心中稍安。

    比如杨盈,同样惦念着千里之外苦寒之地的父母,却也要自食其力,用女子之身挣一份钱粮。

    他们并不知道,早已经处在中华大时代的剧变之中。如同他们天天相见,便不易觉察到对方的成长和变化。

    还有亿兆的大明子民,他们在努力而辛勤地劳作,只为提高自家的生活水平,却不知道他们也在为新时代的来临,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