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80章 反正功才高,遥离万里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菜做饭。”

    杨越点了点头,说道:“你先回家,我去挑担水。”

    范氏犹豫了一下,说道:“有人在传旧城那边有动静,可他们也不敢靠近,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

    杨越精神一振,说道:“不管是什么动静,总比一潭死水的好。说不定,王师快打过来了。”

    “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好了。咱们好好等着,会有与孩子们再见的机会。”范氏不想让丈夫失望,笑了笑,也没有多说,便转身向家的方向走去。

    越是在这个时候,范氏越不希望出现意外。谁知道鞑虏在灭亡之际,会不会疯狂。

    所以,她希望丈夫别太引人注意。就凭流人的力量,也无法对鞑虏产生什么影响,便只管耐心等着好了。

    提到远隔万里的儿女,范氏就是提醒丈夫,不要轻举妄动。

    杨越知道妻子的意思,从旧城搬出来,就老老实实地生活,与其他流人的接触也少了很多。

    尽管巴海很尊敬他,可到底是异族,能容他教书育人、传播知识,却不会视为心腹,出谋画策。

    杨越眺望着旧城的方向,猜测着,憧憬着,好半晌才收回目光,也平静了心情,扛起锄头,缓步向家中走去。

    “杨兄,杨兄——”呼喊声让杨越停下了脚步,他转头望去,却是久已未见的祁班孙。

    祁班孙又削瘦了许多,这个冬季看来是很难熬。

    奔到近前,祁班孙脸色有些涨红,张着大嘴,呼呼喘着粗气望着杨越。

    “奕喜兄。”杨越上前扶住祁班孙,又从腰间接下皮水囊,递给祁班孙。

    祁班孙摆着手,推开水囊,呼吸稍微平稳后,便急着开口说道:“明廷,释,释放了些俘虏,要,要行招抚之策。”

    杨越扶着祁班孙的手紧了紧,有些激动地说道:“不战而获全功,此策正合时宜,很高明啊!”

    经过一冬的煎熬,鞑虏残余差不多已经是山穷水尽,连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现在招抚,确实是很好的时机。

    如果是去年,鞑虏刚刚逃到宁古塔,还没见识到苦寒之地的艰难,对于招抚未必会热心。

    祁班孙呵呵笑了起来,说道:“正是如此。巴海未严禁这些放归的满人四下游说,说明他也有受抚之意。”

    杨越用力点头,说道:“现在满人能打的也就是巴海所率的宁古塔戍军,他若愿意接受招抚,大事可成。”

    祁班孙四下瞅了一眼,拉着杨越走到旁边的树桩坐下,削瘦的脸上涌动着喜悦和激动,说道:“明廷放回了皇后,足见诚意,也足见其信心。”

    杨越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道:“能放也能再抓,确实是信心所在。当今万岁有太祖之风,令人钦敬。”

    朱元璋在北伐时,便发出过多份诏谕,有招抚蒙古降人的内容。

    招抚政策十分成功,明军势如破竹,大批蒙古王公、官员和将士纷纷归附投诚。

    攻取大都后,为了招抚北元,还释放过北元王室的成员。

    元顺帝去世后,朱元璋还派使者前去吊祭,追谥其为顺帝。

    扩阔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死后,北元衰弱,分裂的危险也逐渐显现。

    明朝当局见机而动,再次加大力度吸纳蒙古降人,例如通过“诏朵颜等卫招抚之,来降者日益增多”。

    朱元璋灵活任用归降人士的政策,确实增强了蒙古贵族、将士和部众对明朝的信任。

    这种政策也促使那些处于动荡不安、失意彷徨的蒙古遗民,重新看待明朝“灭国夺家”的民族仇恨,态度和观念因此发生了变化。

    “我祖开基,延揽英雄,不问其类,而为万世人臣立极。”祁班孙感慨万千,搓着粗糙的手,沉声说道:“我等终有回归故土,再复汉家衣冠之日。”

    杨越点着头,沉吟着说道:“巴海可还在旧城?既然他有意受抚,杨某若去劝说,可能会更有成效?”

    祁班孙连连摇头,说道:“杨兄万万不可冒险,只管静观其变。听说巴海已去往新城,旧城是萨布素在守卫。”

    停顿了一下,祁班孙又补充道:“满人缺食少衣,这一冬死去不少。巴海故意泄露消息,应该是要掀起民意,借此逼迫鞑子小皇帝。”

    杨越轻轻颌首,说道:“巴海久驻宁古塔,对形势了解得更加彻底。北有罗刹人不断入侵,后有王师厉兵秣马,物资匮乏,难以持久。”

    祁班孙嘿然冷笑,说道:“鞑子也有今日的穷途末路,令人解恨。”

    杨越笑得开心,纵是还未能脱困,可希望更加炽烈,也更加地接近现实。

    两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南方,千万里之遥,那里有他们的家乡和亲人。

    盼归,盼归,已经处在大明统治下的家人,也同样在期盼着重逢的那一天吧?

    …………….

    海船驶离码头,向着辽阔的海洋驶去。

    海面平静,船头如犁铧劈开波浪,起伏着,如奔马般越来越快。

    海风裹着咸腥味扑面而来,杨宾微眯着眼睛,凝视着前方。辽东越来越近,他对父母的思念也越来越浓。

    杨越和夫人范氏流放宁古塔时,杨宾年仅十三岁,下面还有五岁的弟弟杨宝,以及两个小妹妹。

    如今,杨宾已经是十九岁的青年,在去年的科举中榜上有名。经过大半年的实习,已经能够出任官职。

    终于,在他的再三申请中,他被委任为辽东省的官吏,前往赴任。

    “六年啦,不知父母是否安好?”杨宾轻抚着船舷,眼睛有些潮湿,鼻子有些酸。

    午夜梦回,他常常惊醒。回忆着父母被官差带离的情景,便是泪下沾襟,泣声难止。

    父母被流放后,杨宾便带着弟弟妹妹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