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七章 家事与学  晋末长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p>

    年轻俊彦怕不是要快马逃遁。」
    邵勋大笑。
    这话说得他心中舒爽。一个朝廷正统不正统,天家威望大不大,自然会从方方面面体现出来。
    ******
    九月初十,邵勋又来到了城南的太学。
    开国之前,他就在重新整顿太学了。
    梁晋禅代之后,正式招收学生,今年二月初开学。
    因为时间仓促,首批学生不多,只有百人而已。
    即便他极力照顾,入学的百人还是以土人为主,外加部分武人、豪商子弟。
    太学不是初级教育,事实上是有一定入学门槛的,这百人算是经过筛选入学的,被统称为「门人」。
    入学两年后可以试经(考试),今还不到一年,自然没到考试季。
    太学最多试五经,但学习的内容远不止五经,事实上有十多本书。像诗书礼易之类的传统经典,时人也不太爱读一一《易》可能例外一些。
    盖因此时做官,最主要的是家世、名气。
    家世是天生的,没法改,名气却是后天的,可以操作。
    扬名的机会主要有二。
    其一是知名老登点评,这多多少少还是和家世挂钩;
    其二是清谈聚会一炮走红,为人称赞、传扬,或者靠长期经营人设,慢慢红起来。
    第二种方式对家世要求降低了很多,一般士族或寒门子弟也有可能走通这条路子。
    但在清谈聚会上,谈儒家经典是红不了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反感儒家那套东西,他们更亲近「放达」、「自然」、「真性情」,即「越名教而任自然」,探究生命的意义,玄之又玄。
    所以儒生极力批判这种意识形态,因为他们的地位降低了太多,完全被压制了。
    等到历史上南北朝那会,儒生还要大力批判佛学、道教思想,因为玄学热过去了,佛学、道学热再度兴起,儒学仍然被压制。
    士族子弟不知道怎么了,大部分人就是不喜欢儒学,无论他们学没学过,无论南方北方。
    邵勋觉得他奋斗了半辈子,威望、名气与日俱增,也算是「知名老登」了,
    或许可以通过点评的方式引导某些东西。
    清谈这种聚会形式,他觉得挺好,没必要禁止,只要议题正经一点就行了。
    因地制宜嘛,他最擅长这个了。
    等这方面出成果之后,太学的教材就可以更换一下了,反正学生们也不爱读。
    至于郡县两级的基础教育,目前只在胡人聚居区推广了,比如岢岚、平阳、
    西河、雁门、上党以及河对岸的上、雕阴、新秦等郡,各设郡、县博士一员,教个二三十名学生。
    全国推广绝无可能,不具备这个条件,承担不起这个代价,只能一步步来。
    九月十五日,邵勋下令于汴梁开设国子学。
    与太学面向所有阶层不同,国子学只招收公卿勋贵子弟,包括府兵勋官子侄辈皆可入学,只要有推荐信即可。
    学制与太学大同小异,暂时不会做大的变动,时机还不成熟,
    对邵氏王朝来说,根基还是勋贵,而非士族。
    两者之间可能存在重叠部分,但终究是两个概念。
    他现在需要做的是护持好太学、国子学,让这两种新的选官途径稳定传承下去。
    比起九品官人法,太学、国子学的试经制度还是有一定先进性的,他所要做的就是不能让其沦为摆设,毕竟魏晋两朝就是如此。
    就当下而言,土人还不太会反对这种制度,盖因其本来就是魏普旧制,抵触程度相对较小,另外就是普通人的学识完全比不上他们,分去的「门人」名额较少,士族暂时不会产生危机感。
    这种改革,就比较轻松愉快了,因为压根没到图穷匕见的那一刻。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