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17 章 诡道者也  女仵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天下百姓告知书?”
    “怎么回事?这城门可关了三天了!”
    “看看……”
    告示板前,一群百姓围了上来,只见告示板上贴着一张大白纸,开头写着“天下百姓告知书”。
    “谁识字?快给我们念念!”告知书的内容太长,绝大多数人都不能从头到尾读下来,有人着急发问了。
    这时,混迹在人群中,宜王府的文书大声念道:天下百姓告知书,我,宜王高衡,今日提笔告天下百姓一真相……
    那人方才念完一句,哄闹的人群立刻便安静了下来,不仅仅是城中的告示栏,宜王府的侍卫早已带着大量的告知书,挨家挨户进行发放了。
    只是城门虽然关闭,泰州城内的坊市却并未受到影响,街上的行人见告示栏又张贴,自主聚了过来。
    这份告示很长,所用字体为小楷,依旧写了满满一大张纸。
    先是详细地说了一下弘宣三年七月起,由一场暴雨所引发,席卷泰州毗邻六县的洪灾。
    在场的所有人,都是这场洪灾的亲身经历者,虽然泰州城的在平燕王老千岁时期,修筑了不少排水渠,又因宜王的积极应对,使得泰州百姓受到洪灾的影响很小,可谁家没几个亲戚呢?半数以上的泰州百姓在毗邻六县都找得到亲属。
    听着文书诵读告示上的内容,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不少人的表情都变的沉痛起来。
    洪灾说完,又说时疫,提起那些缺衣少食的百姓,在冰天雪地里冻死的百姓们。
    紧接着,文书的话锋一转,开始痛斥朝廷的消极应对,宜王拿出了权威数据,给出了这两场天灾中朝廷总共拨了多少钱粮,这些钱粮平摊到每一位受灾百姓的手中,又是多少。
    看着告示上,最终得出的那个可怜的数字,场中百姓们的表情再一次变了。
    实际上,泰州及毗邻六县的灾情比告示上的还要严重,在洪灾之前,六县大部分地区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旱,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为了抵抗这场旱灾,百姓们家中的存粮全部吃光了,有些人家连野菜都没得吃,不得不煮树皮,吃叶子充饥,为的就是将种粮保住,给家庭留存一份生的希望。
    结果……等来的却是一场洪水,一场时疫。
    场中有些百姓的眼中闪动着泪花,有些则现出了愤愤之色。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朝廷给的赈济,落到个人手中居然只有这么一点儿!
    可是……这个数字却与他们实际拿到手的有很大的出入,如果只是这么多的话,那些百姓又怎么可能挺过来呢?
    没让百姓们困惑太久,随着文书对告示上内容的诵读,很快便揭开了真相。
    原来……真正救他们于水火的人,是宜王殿下!
    宜王给出了详细的数据,为了应对这两场天灾,宜王府究竟支出了多少钱粮,人力,总量竟是朝廷支出的五倍!
    表完了贡献后,告示上的内容又
    是一变(),开始讲述四皇子的死因蹊跷?()_[()]?『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更直指凶手就是当朝刑部尚书萧盛!
    在告示的最后,宜王痛斥朝廷抗倭不利,令以海州为中心的几个州府接连失守,百姓流离失所,面对此等危机,朝廷非但不调拨精锐对抗外敌,反而先是扣押宜王世子,逼死宜王妃,如今又令杀害四皇子的凶手,携天子剑围困泰州。
    “如今,泰州军民已无路可退,一旦城破,则宜王府势必被贼人铲平,城内百姓皆遭连累,本王实不忍泰州百姓落得如此下场,更不忍见昏君误国,卖国求荣,荼毒天下,今正告天下百姓,本王身系天家血脉,为江山,为社稷,为天下黎民百姓计,不日起兵,扫荡寰宇,扭转乾坤,望天下百姓明察,择明君而从之!”
    文书念完了最后一段,场内鸦雀无声。
    百姓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宜王殿下,这是要反了?!
    可那告示上的内容写的清清楚楚,宜王府的印鉴和宜王本人的印鉴,清清楚楚地并排落在告示的最下方,还能有假?
    早就潜伏在场中的几人见状,互相使了个眼色,立刻就有人高声嚷道:“我说城门怎么关了,原来是咱们被朝廷的兵马围住了!”
    “我听说宜王世子已经被人给害了,这次朝廷的钦差带着天子剑来,就是要赐死宜王殿下的!”
    “宜王殿下犯了什么罪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四皇子还是嫡出呢,不一样被害死了?”
    突然有人义愤填膺地喊道:“我家在泰州城里安居乐业几代人了,绝不能让朝廷的人打进来!”
    “对,老子才不管谁是皇帝,宜王殿下承平燕王老千岁之志,让咱们家家户户都有饭吃,有营生干,他就是好人!”
    简约之言在某个特殊的场合被喊出来,反而更能煽动人心,很快人群便沸腾起来了,纷纷声援宜王府,更有人表示要立刻去参军保家的。
    ……
    凡是告示,一般都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凡诸晓谕,宜明白简,切勿以词华是炫,所谓妇人童竖;皆可知之者也!”
    大致意思是:告示要表述明确,直白,用词简单,切勿辞藻华丽,要让女子和孩童都能听得懂,看得明白。
    但宜王府的这一告知书,却是违背了这一原则,与其说是告示,不如说是一封信更妥帖些,宜王以自身的立足点出发,将一些百姓所看不到的东西,层层剥开,展示在人前。
    古往今来,圣贤者屈指可数,所谓的明君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皇帝,不过是投胎投的好,一出生便是这天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对百姓的态度,是既漠视又惶恐的。
    百姓的死活,与他们无关,却要防止百姓过度聪明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