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59章 鼓励生育,杜绝溺婴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洪育鳌看了一眼李来亨,说道:“郡王所说,颇为在理。能够稳固统治,便能提供稳定的钱粮,本土也受益极多。”

    所谓的穷兵黜武,所谓的好战必亡,在黄立这里根本不存在。

    对外的扩张,不但无损国力,也确实补益了本土,加快了重建恢复的步伐,使本土的民众得到了更多的利益。

    “好吧!”毛寿登稍显无奈,说道:“那这豁免丁税便颁布实施,奖励生育的话,具体章程还要商议决定。”

    按照黄立的章程,生三个孩子是正常,不奖不罚。

    从第四个孩子开始,朝廷或是每年给予钱粮补贴,或是在赋税上进行减免,期限为五年。

    减免赋税比较麻烦,也容易滋生腐败,黄立的倾向是颁发证书,再直接发放钱财。

    在他看来,一年给个一二两银子,就足以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

    但在内阁诸臣看来,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这笔支出也将不断膨胀。现在是几百万,过上几年十几年,可能就是上千万不止。

    “一两银子还是比较合适的。”洪育鳌思索了半晌,苦笑着说道:“一共是五两,财政还是能支撑的。”

    “况且,万岁是鼓励生育,却也没说要大包大揽,还有个五年期限嘛!”

    一个孩子五两,两个十两,一家生个七八个也不算难事。更不用说,纳妾之后所生的孩子呢,算不算在内?

    毛寿登轻抚着额头,不敢算,不敢细算哪!

    蒋尚膺缓缓说道:“万岁恐怕并不了解现在的百姓生活状况,一家生四五个孩子,也都在正常之列。”

    在农耕社会,讲究“多子多福”。既是为了充实家中的劳力,也为了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当时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和避孕措施,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晚上除了造人,也没啥事儿可干。

    李来亨也觉得这奖励有些突兀,便沉默着没有说话。

    洪育鳌垂下眼帘,淡淡地说道:“恐怕万岁推出此政策,除了增加人口,还有彻底防止溺婴恶习的想法。“

    旧社会溺婴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百姓生活贫困、无力抚养子女而被迫溺婴。

    同时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束缚,溺女婴之风尤甚。

    溺婴这种恶俗陋俗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韩非子·内储说》曰:“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可到了汉朝,很多人便“生子杀之”,原因是汉朝的男孩三岁就得出口钱,一般老百姓出不起。

    到了晋朝,还有“生男不复举养”的。在宋朝,溺婴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社会现象了。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宋高宗下发了一道谕旨:庚子,禁贫民不举子,其不能育者,给钱养之。

    也正因为如此,北宋还曾专门颁布了法律去严惩溺弃婴儿的行为。

    到了南宋,朝廷还兴办了慈幼局,专门收养弃婴。

    连皇帝都必须直接出面干预了,可见溺弃婴儿之普遍。

    直到元代开始,人们溺婴便多是溺弃女婴了。

    到了明清两代,溺弃女婴的现象就更严重了,原因就是重男轻女。

    明朝溺弃婴儿的情况也很严重,一些士大夫致仕后,致力于拯救弃婴,在地方创办同善会等机构。

    禁止人口买卖,禁止溺弃婴儿,这是黄立早就颁布实施的法律。但前一个好办,后一个则实施困难。

    毕竟,当时的婴儿夭折率很高,随便编个借口,官府也难以查办。

    所谓“溺婴之弊,事在房帏,查之多有不便”,所以朝廷的法令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不好判定。

    特别是南方,以“福建、江南、江西等处”居多,“江西尤盛”。

    所以,原本因为照顾因战乱而失亲的孤儿而兴建的慈幼院。

    现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了“育婴堂—接婴堂—保婴会”三级分布,尽力拯救所有将被溺弃的婴儿。

    生了不养可以,别害死一个小生命,偷偷地送到育婴堂门口,可能就会存活下来。

    但凡对自己的骨肉有那么点亲情,也会选择这种方式,而不是残忍地溺弃。

    由于溺婴过于残忍,有些父母不忍心见到亲生骨肉在水里挣扎啼哭,便开始在乡间的田野修建小塔。

    他们将想要溺杀的女婴放在里面,任其自生自灭,希望借此求得心灵的慰藉。

    新中国的总司令便曾回忆:在清朝时,母亲生了十三个孩子,但第八个孩子以后,就无力养活,只能溺死,连续溺死了五个子女。

    洪育鳌的话提醒了在座的阁臣,各自陷入了沉思。

    好半晌,毛登寿才缓缓说道:“万岁此举,确实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是财政上,恐怕难以长期支撑。”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为了长远打算,本官以为,给奖励政策暂定个期限,最为稳妥。”

    “还有,从第五个孩子开始,每年奖励二两银子,三四年即可。而且,是按母亲生儿子算,不是按家庭算。”

    差一个孩子,少给一两年,朝廷财政就能节省很多。毕竟,人口众多,负担会越来越大。

    洪育鳌颌首道:“某赞同。先定下二三十年的政策,到时候看朝廷财政状况,是延期,还是暂停,都不算朝令夕改。”

    “二两银子给三年也能立竿见影,比一两给五年更让百姓动心。”蒋尚膺也附和道:“二十年期限可以。”

    李来亨微笑颌首,拱手道:“毛辅高见,本王佩服。”

    毛寿登微笑还礼,说道:“如此,便上奏万岁,请最后定夺?”

    “正当如此。”<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