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是啊!”云舒附和道:“沸反盈天的,还容易惊着孩子。”
这就是当娘了,处处为孩子考虑,把孩子放在头里。
语茉咽下嘴里的菜,说道:“没有鞭炮也挺热闹啊,又有唱戏的,又有舞狮划旱船的。”
应盈笑着点头,说道:“臣妾也听妹子说,今年民间的欢庆节目很多,各家商铺也搞了很多喜庆的小活动。”
黄立笑着说道:“吃完饭,朕带你们去前面观看。午门今晚开放,欢庆游行的队伍会从这里经过。”
江南地区早光复了一年,已经是国泰民安的景象。节日欢庆的民俗表演,也愈发盛行。
皇帝已经发话,谁不想在午门外表演一番露个脸儿?这以后要是吹嘘的谈资,可以骄傲地给儿孙显摆。
何况,这可能是皇帝在南都过的最后一个春节。机会难得,也真的是感念皇恩,能让老百姓安享太平。
妃嫔几个都露出了笑容,虽然也能够召戏班演戏解闷,可到底不能自由自在,倒是不如老百姓那么肆意。
想着这肯定是皇帝的安排,虽然只是一句话的事儿,但也透着关怀和贴心。
李云容看了一眼三位妃嫔,笑着说道:“万岁恩典,百姓才有献娱午门的机会,臣妾等也感念皇恩。”
黄立笑了笑,说道:“过年嘛,就图个热闹。平日里,你们也拘得很。来,咱们为明年吉祥如意,事事顺利贺!”
“臣妾为万岁龙体康健贺。”
“臣妾为大明国泰民安贺。”
“臣妾为大明江山永固贺。”
“臣妾为太平盛世贺。”
四位妃嫔说着吉祥话,举起了酒杯,笑语莺声,令黄立心怀大畅,不由得哈哈笑了起来。
家和万事兴,黄立觉得内宫还算安定,主要就是人少。
而且,开国之初,不管是宫人,还是妃嫔,都没有那么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谈不上什么后戚坐大。
等到时间长了,一代两代人过去,恐怕就不是这么简单。如同历朝历代的兴亡更替,弊病由小到大,最后就是积弊难返。
黄立知道自己不能左右后代的思维和行动,尽管盼着都是聪明的,但出一两个昏庸的也不意外。
他要做的就是制定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或者说是规范,来限制弊端的形成。
比如规定皇帝的妃嫔,以及内宫宫人的数量。还有妃嫔的奉养等等,都是黄立在考虑,并且要逐步形成条文规范,并作为祖训传给子孙的。
没错,黄立已经形同开国皇帝,没有长辈或近支宗室掣肘,光复的大明也会任由他建设。
什么叫祖训,什么叫旧例?从黄立开始,就可以形成他想要的规章和制度。
现在已经初见成效,太监这个群体将不会再出现,宫人的数量,差不多也创了历朝历代的新低。
前朝和后宫,宫人再加女侍卫,才一百来人。相较于“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的规模,简直就是微不足道。
明朝的宫女,十几岁入宫,可能五十多岁才会被放出来。太监也是一茬接一茬,差不多也是终身制的职业。
日积月累下来,宫中人员臃肿也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而且,宫人和太监年老被放出,生活也没什么保障,处境十分凄惨。
所以,黄立未雨绸缪,不要太监,宫人也有年龄要求和执役年限。
通常是十三四岁入宫,五年或六年便放出。不影响婚嫁,更不会出现白头宫女的现象。
而且,与雇佣是一样的性质,宫人包吃包住,还能挣到薪水,可能也叫月例银。出宫之后,也能小有积蓄。
甚至,如果提出要求,皇家这边还能根据个人所长,给安排工作,或是安排婚嫁。
其实,宫人按期放出,不仅是仁慈,也是保证后宫能够安定平静的手段。
每隔数年就要换宫女,不给后宫妃嫔培养心腹的时间。好不容易培养好了,可能也要离开内宫。
所以,在清朝的时候,常有后妃请求延迟手下宫女的出宫时间。或者是出宫以后,还能再回来服侍。
黄立没太看过宫斗戏,可也知道妃嫔没有心腹手下,即便有坏心,也不太可能亲自动手。
如果是不相熟的宫人在周围,对妃嫔也是一种监视和监督,约束了她们的行动。
黄立不想考验人性,更知道人心易变。
现在看着四个妃子其乐融融,可等孩子大了,也都会生出私心,甚至是野心。
与其视而不见,以后伤了情份,不如早做防范。倒不是不爱她们,而是担心她们走了歪道。
只不过,黄立把这些都放在心底,并没有在妃嫔面前显露过自己的多思和担心。
饭菜都是妃嫔们点的,黄立也不大挑食。但也看出来,四妃也是兼顾,没有他不爱吃的菜肴。
这是爱重,也是敬畏,或者说是讨好。谁让是一夫多妻呢,他还是皇帝,不围着他转,岂不是脑子有问题?
黄立心里暖暖的,看看这个,再瞅瞅那个,都是好女人。他也言笑殷殷,哪个也不冷落。
“明年迁都的事情,你们不用担心。总要都周全了,臣子们才会上奏请求。不管是走陆路,还是走运河,时间上也会很充裕。”
“就当作游玩好了,沿途的风景名胜,可以观赏;地方美食,可以品尝。这样想的话,会很轻松。”
李云容等人听着,都显出了期待之色。既不遭罪,又能吃能玩,比在皇宫里可好多了。
应盈的笑容有些淡,下意识地轻抚着隆起的肚子。
如果是明年秋天迁都北上,孩子应该才三四个月。既离不了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