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37章 败局已定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nbsp;   鸟居正成是德川十六神将之一鸟居元忠的后裔,年轻气盛,觉得自己不含糊,不能丢祖先的脸。

    但结果却是在明军的阵地前伤亡惨重,鸟居正成都被炸成重伤,狼狈地退回了小仓城。

    栗山利安缓缓站起,行动愈显苍老,佝偻着身子,慢慢走远。

    ……………

    倭人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盗寇,弱必卑伏。

    黄立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也从未有过以仁义感化的想法。

    “强必盗寇,弱必卑伏”,可谓一语中的。就不能让倭人强大,只能让其卑微地跪在大明的脚下。

    不仅是卑伏,更要彻底消除祸患,抹掉倭国和倭人的存在。否则,大明衰弱时,难免会有反复。

    就象摒弃了羁索治理的模式,不是黄立对自己没信心,而是对后代的贤愚,对大明将来的盛衰,无法预测和保证。

    所以,趁着自己还没老糊涂,还有雄心壮志,自然要为儿孙,为大明尽量消除祸患,扫清障碍。

    而且,尽管马尔萨斯还未出生,《人口论》也没有面世,但黄立却认同其的部分观点和理论。

    首先,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必然存在某种正常的比例,即“人口的增长,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其次,“生活资料增加,人口也常随着增加”;

    第三,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最终将实现均衡,但是这种均衡不是自然实现的,而是种种“抑制”的产物。

    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积极抑制,即战争、瘟疫、繁重劳动、贫困、饥荒等等。

    不用看世界历史,只是中国的历史,就能足以说明这一切。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兴衰历程,通常都是人口大量增长与资源不足的矛盾的总爆发。

    土地在王朝初期是充足的,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人地矛盾逐渐积累,大量流民出现,社会动荡,战乱也随之而起。

    简单地说,但凡老百姓能吃上饭,谁会造反起义,谁不想安安稳稳地生活?

    黄立指引着大明帝国对外扩张,其实也是借鉴于英国佬。

    英国通过开拓殖民地、推进工业与技术革命,以及开展对外贸易,短暂地绕过了“马尔萨斯陷阱”。

    尽管这是不稳定的,无法长久下去。

    但所谓的无法持续,也是相对而言。起码在二三百年的时间内,这种模式能够使大明不会出现人口与生产资料的矛盾。

    至于再遥远的展望,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会使资源的增速突破算数增长的限制,从而超越人口的增速。

    黄立还知道,制约社会发展的“生存资源”,并非是可以通过生产力进步来不断提升的产能。

    比如矿物资源,比如市场等因素,它们的增长往往是有限的。

    所以,占据广阔的土地,就意味着掌握各种资源,使大明的人口增长,不会遇到瓶颈。

    粮食、金银、石油、煤铁等资源产地,大明帝国已经占据了很多,但这还不够。

    中华大地,物产丰富,但也不是什么都有。或者说,很多矿产要么品位不高,要么开采困难。

    所以,黄立自然不会象乾隆那般的愚昧,说什么“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备,不需外易货物以通有无。”

    如果一直是农耕社会,当然能够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于商品经济,更不需要依赖于海外贸易来获得生产生活资料。

    但历史上,就在满清统治者对外封闭,对内压制愚民,自以为发展到了巅峰的时候。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也完成了大革命,美国实现了独立,沙皇俄国更是扩张到了远东。

    不进则退,黄立深知,发展和进步的从来就不仅仅只有自己。

    此时,黄立也收到了倭国的最新战报。不是关于海军发动的,而是刘享等部在福冈地区待机总攻的。

    即便不看地图,黄立也知道明军和倭军的大概位置。

    “看来,作战计划执行得很坚决,也很顺利。”黄立放下心来,有种轻松下来的感觉。

    海陆军加在一起,与福冈地区的倭军,基本上兵力相当,击败倭军是十拿九稳的。

    而且,海军占着绝对的优势,阻断关门海峡毫无问题。歼灭九州岛倭军,伐倭第一阶段就获得了胜利。

    黄立站起身,脸上带着微笑,走到大殿门口,望着蔚蓝的天空,缓解着眼睛的疲劳。

    天气挺好,趁着还未到严寒季节,黄立准备去西苑和清华园游览一番,或是住上一段时间。

    明代,在元代禁苑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奠定了现在三海的规模。

    明朝初叶只是对广寒殿、清暑殿和琼华岛上的一些建筑稍加修葺。

    天顺年间则对西苑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

    比如开辟南海,扩充了太液池的范围,完成了北海、中海、南海三海的布局。

    后来又填平了仪天殿与紫禁城之间的水面,砌筑了团城。在琼华岛上和太液池沿岸增添了许多新建筑物。

    顺治八年,拆除了琼华岛山顶上的主体建筑广寒殿和四周的亭子,修建了巨型喇嘛塔和佛寺,并将万岁山改名为白塔山。

    可惜,现在没有颐和园,也没有圆明园。按照黄立的禀性,以后也不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不过,西苑有三海,荡舟其上,观赏风景,也是不错的享受。至少,比在紫禁城中要舒爽得多。

    清华园虽然也经过了恢复和修缮,但张煌言也并未铺张,远不如后世畅春园的规模。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