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明科学报》  大明求生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随着《大明时报》被停刊后,新的《大明科学报》无缝衔接上,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还当是好好的大明时报突然改名称了。随着报刊的兴起。南京《应天府时报》也诞生了,模仿《大明科学报》,江南文人遍地,由江南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南京国子监一起合办了《应天时报》,邀请了有名的大儒担任报社编辑,可谓是文坛又一大盛事。

    可是这些大儒根本不懂办报,面向社会受众哪一部分人群,报纸的内容晦涩难懂,大片大片的文言八股,不加标点,以词为句,一般的人真难读懂,这就造成了受众面大幅缩小。而《大明科学报》采用白话文形式,加上有标点符号断句,更能接近大众,能让一般识字的商人、店铺的伙计、茶庄的茶博士及一些小商小贩感觉更加亲近。重要是在内容上的丰富,这不近几期开始,《大明科学报》正在把以前的《十万个为什么?》作答,特别介绍蒸汽机的原理及发展和展望,特别报道了蒸汽机在平安镇工坊中各种应用,在轨道交通方面的成就,目前已经用蒸汽机代替了驴马,建造了专门的驰道,称之为铁路,榆林为枢,一条从榆林沿无定河到达米脂的铁路已经建成,另一条从榆林到达神木黑石岩的铁路也以通车,像这样的铁路还在延伸。

    目前铁路采用的是米轨,因为建造米轨能节省建造成本,铁路都没有经过朝廷工部的批准,因为是章子俊自掏腰包,不用朝廷一两银,这样做省了许多条条框框,在古代就是这一点好,只要有银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修路建桥本身就是造福子孙的善事,加上平安伯在延绥的名望,根本没有人会反对,等看到修好的路怎么是两条铁轨后都震惊了,再看到蒸汽机带动长长的一串车架后,又震惊了,虽然跑的不快,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如果用来运送矿石,粮食,牲畜的话将会带动整个延绥地区的货物流通啊,如果把这样的铁路修到绥德,可以一夜之间就能把一个团营的士兵运送到榆林。

    朝廷内阁首辅徐溥的案头正摊放着《大明科学报》铁路将成为大明新的光明大道,徐溥只知道平安镇在建造驰道,想必又是章子俊想出来的生财之道,后然又是铺石子铺木头也知道,直到现在铺了两条铁轨,是用来运大量矿石及货物的也很惊讶。因为这样的做法开天辟地还是头一次,想压下去是不可能了,想不到《大明科学报》主动给报道出来了,这让整个朝廷包括平时闻风奏事的六部给事中及御史台给弄懵了。因为没听说过更没有见过有这样的路,这样的烧煤车,是好事还是坏事也不好判断,反正《大明科学报》上写的发展及展望好像是天书,说什么能拉动大明的鸡滴屁,创造就业岗位,能让旅途变的更加便捷,在没有运河到达的地方也能变成商品集散地,成为交通枢纽,一天一夜能行千里... ...。

    榆林响水河边上的刘家窑村,目前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兵营,大批的火炮、车马、粮草从火车上卸下,前期到达的虎贲团第三营林虎带领全营正在搭建营房,负责警戒此地。后勤车马营早就划分好了各营的地块及围场。这一列火车也是后勤车马营的专列,大量的驮马、驴、骡子被分批分散圈养起来。整个火车停靠点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经过快一年的探报,派出了像阿尔斯楞这种多支小分队,章子俊初步了解了当今整个河套鞑靼人活动范围,这一次的首要目标就是恢复东胜卫(鄂尔多斯),东胜卫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分为左卫、右卫,起着连接山西诸卫与宁夏诸卫,控扼河套的重要作用,东胜卫的变迁直接影响着大明北疆边防形势。

    早在正统元年十二月十三日 镇守陕西都督同知郑铭等奏请:陕西地界与东胜及察罕脑儿一带沙漠相接,胡寇侵扰殆无宁岁,洮岷等卫亦临绝塞,所控番簇叛服不常,各卫官军恒被调遣,止馀羸弱居守。比者庄浪有警,虽有守备官军临敌不能捍御,况瓦剌脱欢人马比之诸胡特盛,其使臣有在甘宁等处久住,习知中国虚实,脱使亡归本土,必然泄我事情,导之入寇。

    东胜多地侵扰,守备官军退据,访得各卫军丁及民间多有骁勇精锐通武艺之人,乞命廷臣前来慎选及募自愿立功者,量加赏赉给,廪蠲役严督训练,有警易为调用。又言巩昌府、迭烈孙巡检司地方密迩沙漠止赖黄河为之限隔,每遇河冰冻合辄调官军往戍岁复一岁,秪为烦劳,乞将巡检司改设一卫,拓其城垣、修其墩隘、分兵屯守,庶几兵政有备,边境永安。上命行在兵部会议行之。

    也就是说东胜卫是从正统起逐渐丢失,公元1371年,明朝在鄂尔多斯南部设察罕脑儿卫,在东胜北部设东胜卫。东胜左卫地处黄河西来,折而南流之处,这里也是自汉代已有的黄河古渡“君子津”所在地。东胜卫北倚阴山,南临黄河晋陕狭谷,西与鄂尔多斯隔河相望,是出入河套东北角的要冲地段。

    除东胜左右卫而外,先后设立镇虏、云川、玉林、威远、宣德、官山、大同、阳和、高山、天成、万全、宣府、开平、开元、大宁等卫至辽东,以及各卫兼辖的千户所,构成东、北部防线。东胜卫以西,同样,通过设在鄂尔多斯东胜卫所辖的千户所与宁夏、甘肃河西走廊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为相互声援、互为犄角,遥相呼应的战略、战术防御体系。东胜卫起了相互联结东、西诸卫、所的环节作用。这条防卫体系在东部抵御了兀良哈;中部抵御了瓦刺;西部与鞑靼抗衡。

    可是好景不长随后鄂尔多斯部入主河套,明朝势力退回长城以南。东胜卫也被南迁,东胜左卫迁往卢化县(河北省卢龙县),东胜右卫迁至遵化县(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县),两卫均在京城附近,其兵权被皇帝牢牢抓在手里。后又再增设东胜中卫、东胜前卫、东胜后卫,用以山西附近防御。后三卫和之前的东胜卫一点关系都没有,最多是个名字相同。

    现在出现了一个穿越者,必将改写大明历史。章子俊的目标不单单只是一个东胜卫,而是在黄河边上的达拉特(大同),誓要把鞑靼赶出整个河套,恢复洪武大明版图。

    在明朝人眼中的河套是南临长城,东西北三面被黄河阻断隔绝的地区,“土肥饶,可耕桑”,是塞上明珠,大体是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是一个较为平坦的高原地带,西北向东南倾斜,是黄土丘陵地带、沙漠地带和河岸平原地带三部分组成的。河套平原牧草肥美,利于畜牧,地形也特别适合骑兵作战,长驱直入南下或北上。河套平原是蒙古部落进出长城的必经之路,明王朝在此地安排大量兵力防守,限制蒙古诸部的进出。当地气候不如中原和南方诸省,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降水奇少,因此春旱现象十分严重,沙暴频发;夏季短促,降水集中较多;秋季清爽降温快,霜寒天气来的比其他地方要早;冬季就和其他北方地区差不多,漫长而严寒。

    在章子俊眼中的河套包括了兰州、银川、乌海、包克图(包头),南至渭河,东至汾河内即为河套,而东胜卫居中而立,可为黄河三套平原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这一段黄河的西套、后套、前套物产丰富,水茂丰盛、矿产巨量,要想守住这一片地区,建立卫所驻军很难办到,大明从洪武起已经实验过了,只有建立工业,才能稳定下来,试想利用当地的矿产,建立大量的工业,交通跟内地的联通,面对蒙古的土默特部又能怎样,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纵横驰骋於大漠南北,远至新疆、青海,南下到明长城九边与京城北京。土默特部即秃马惕。豁里?秃马惕在成吉思汗以前是居住在贝加尔湖以西的古老部落。土默特源於汪古部。汪古部,辽、金、元时期居住在阴山地区。现居包头平原。

    现在说一下当今大明边关的势力,元顺帝等蒙古贵族退回蒙古草原后,仍然希望重返中原,明朝则准备乘胜消灭北元,双方展开长期激烈的斗争,北元终于被消灭。此后蒙古各部封建主贵族实行封建割据,拥立蒙古大汗当傀儡,专横跋扈,不断进行战争,人口大量迁徙转移,逐渐形成东部蒙古(鞑靼,住在蒙古高原东部和内蒙古地区),西部蒙古(瓦刺,住新疆北部、蒙古高原西部)和兀良哈三卫。三卫原来都是蒙古属部,住在大兴安岭南麓,明朝征服他们后,设三卫以羁縻之。以后鞑靼、瓦剌和明朝三方面,又开展了百年错综复杂的斗争。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