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三十章 河套的布局  大明求生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大明弘治年间,原本明朝的疆土已近失去了河套,在河套外一个是宁夏镇,在河套内一个是榆林镇孤立其中,鞑靼的土默特部也侵占了宣府及大同以北,在河套南部庆阳府亦是前线边关了。

    这跟太祖时的版图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北方领土,太祖时期的北方边界在阴山一线,在东北方向设立大宁都司,开平卫,辽东都司,努尔干都司有福余卫,朵颜卫,泰宁卫。疆域直达整个外东北,巴哈洛夫斯克,阿穆尔州及库叶岛。

    到了成祖皇帝时期地域更大,巴尔浑划入其中,直到天顺年朱祁镇兵败土木堡后,失去了辽东都司和大宁都司大部分疆域,跟外东北的努尔干都司的联系只是在渤海边上一条窄窄的通道,而宣府,大同成为了边关。

    京城保卫战后,大宁都司彻底放弃,鞑靼兵绕过宣府,直达内地怀来,延庆地区,只是挡在八达岭长城以北,失去了开平卫和广宁卫,京师成为边关。就这样直到万历年又失去了整个东北和外东北,库叶岛。最后这样的版图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在这一百多年里,除了西藏的古格,藏巴汗被划入大明版图外,余下被土默特,林丹汗,后金不停地侵占。

    而目前章子俊抢占了整个河套内部,只是恢复了太祖时期的部分疆域,这一次军改后又把驻守军队直接推向了黄河对岸的托克托,驻扎第一师,又把第二师越过黄河驻扎在清水河,独立一团及工兵营驻扎在达拉特,第二第三独立团分别驻扎在五原及毛 家桥,第三师分布在东胜卫及乌审旗一线,军部设在新街。因为新街是三条铁路的汇集处,从新街向南可以通往乌审旗,向北通往东胜卫,向东通往神木及榆林方向,所以就把军部设在了河套内最中心的新街。

    直属炮营,通信兵营及后勤营,都驻扎在新街附近札萨克及塔尔河。唯有重装旅驻扎在昂素,重兵提防着河套内鄂托克旗满都鲁部七个部落,从第三师又派出一个连的兵力配合魏安德的情报部门及“保密部”黄游前往宁夏的贺兰,因为章子俊要在贺兰建造一个城池。还有就目前的态势,要把满都鲁部一万多人围起来,切断以外的联系,收为己用,没法啊,河套内太缺人了,这些部落哪怕是外族,是敌人也要利用起来。

    当前的河套内,俨然成了一个小国家,说难听一点就是章子俊割据的一个领地,还是一个军阀。真的应验了那句话:“垂死病中惊坐起,列强竟是我自己!”

    而朝廷不敢动作也是一种策略,因为有章子俊的存在,抵御了西北部鞑靼对平阳府,太原府,延安府及山西行都司的用兵压力,可以把更多的兵力放在宣府,永平府一线,对西南方向的陕西行都司也起到了一个支撑作用,朝廷又把重兵结集在固原镇,西可进哈密卫,西北方向策卫着宁夏镇,也是阻拦着平安伯南下。

    这样的布局也是现今的兵部尚书刘?夏及都察院史琳,陕西总制军务尚书秦纮计谋。

    不知何为,驻守固原北三百余里峡石口及双峰台的平江伯陈豫之子总兵官陈锐出兵进击鄂托克前旗,深入套内,说是要收复乌审旗,这不是要跟章子俊的第三师开打吗?可是路途遥远,几万兵马还没到达乌审旗在陶利庙就被秦纮召回,后被调大同防御鞑靼,无功而返,被夺俸闲住。

    现今的满都鲁部接班人是达延汗,分六户以治之,自掌察哈尔、喀尔喀、乌梁海左翼三万户。

    而以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右翼三万户与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号赛音阿拉克济农,汗权大大加强,结束了权臣专政、诸部纷争局面。

    在鄂托克的就是赛音阿拉克济农及从鄂尔多斯逃避到鄂托克的巴亚尔。达延汗目前正在对蒙古各部展开了一系列的征服互动,击败瓦剌,削平各势力的反抗与叛乱,统一鞑靼各部。

    当章子俊的兵进驻五原后,直接对阵了达延汗在察哈尔、喀尔喀、乌梁海各部,似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这也是自天顺后,明军越过黄河主动进军鞑靼老巢,乌梁素海可是一块宝地,,素有“塞外明珠”之美称,水域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这可是达延汗的养老之地,第二第三独立团距离乌梁素海不到百公里,达延汗当然是急了,这些年来通过暗探也知道了河套内平安伯的军队不好攻击,新式火器火炮很难对付,陆续把一些小部落迁出来,可如今越过黄河,直接蹬鼻子上脸了,贴脸开大,怎能咽下这口气,招集了各部落五万精骑,要在乌拉特迎击这一股“明军”。

    章子俊的这二个独立团占领五原后首先就是筑城防,屯粮食,屯军火。五原城池是土墙,不过也算完整,虽然不是高大,可以提防骑兵的冲击,这对拥有全新火器的军队来说安全防御足够了。

    为了防止鞑靼围攻五原,独立一团和工兵营随时从拉达特越过黄河可进兵夹击乌梁素海,攻击达延汗老巢。又从第三师调一个团及后勤营进驻达拉特。

    古代打仗,前期准备工作比较繁杂,一般需要几个月或一年多,有些仗需要几年。因为人数众多,而章子俊的新式军队人数就比较少,一个团才三千人左右,所以后勤也就不会庞大。要不然数十万人,几十万人的后勤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光驴马吃的粮草首先要寻找一个驻地来存放,还不能小,想想几十万人每天人吃马嚼的就不寒而冽。

    达延汗在准备兵马,反观“明军”占据五原后,按兵不动,只是修补城墙,城内挖几个水井,在城外挖一些壕沟,这让达延汗的动作也就缓慢下来,尽可能地多召集战兵,还要提防明军火器的攻击,建造厚木摇车,攻城云梯等。又在乌梁海周围修筑屯兵点,收拢放牧的几个小部落。吸取东胜卫战败的经验,也要制造几门大炮及抛石车。

    几个月后,本以为明军主动来攻乌梁海,左等右等明军没有什么大动作,就这样迟疑起来了。既然明军不动,那么已经汇集到乌梁海周边的鞑靼兵马也不动,生怕明军有什么幺娥子,只因东胜卫这一仗打怕了。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前出的几路游骑在五原附近,隔着城池很远莫名奇妙地被火枪所伤。

    乌梁海周边汇集了鞑靼各部落的兵马已达六万余,每日的吃喝用途实在是一种负担,特别是草料紧缺起来,骑虎难下。以往鞑靼进兵后是一路抢掠,无后勤保障就能活的很好,而这一次在自家的地盘上扎营备战,到哪里去抢掠?座吃三空的局面。不得不从别的部落运输粮草到乌梁海而来。反观几千人的明军只是在五原城内守卫,时不时地在周边活动一下,显然活得很是轻松。加上五原周边沼泽遍布,河流稠密,高低不平,一些断流的河道分割着大小不一的地貌,不利大股军队作战,让达延汗焦虑万分。

    在这里就要说一下明朝时期五原的地貌分布了,跟五百年后天壤之别,明朝时期的黄河在这里有上下两条,就是称为后套的地方,分为北河和南河,乌加河(哈刺江)也是黄河的一部分,临河(巴彦卓尔)开始从黄河主道分流出许多条支流,流入乌加河,两河之间是相通,密密麻麻流经的地方全是草泽沼泽,一些干涸的河道因长年被水流冲刷变成沟壑。

    凡是水流而过的地方,水草丰盈,稍远一点乱石丛生,荒芜石土,不长寸草,多为盐碱之地。所以连鞑靼部落也避开此地放牧,而是在乌梁素海周边,乌梁素海往东草场丰满,土地平坦,也就是乌拉山(母纳山)下一整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

    再过百年后,随着临河的众多河道干涸,黄河就会沿着主河道而去,而乌加河(哈刺江)水量减少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