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郎、同三品。 镜头闪回,叙述杜正伦来历。 字幕:杜正伦,相州洹水人。 杜正伦出生年月不详,善写文章,精通佛典。隋朝仁寿年间,与兄长杜正玄、杜正藏一同考中秀才。举国仅有秀才十余人,而杜家却一门三秀才,因此受到时人称道。 唐武德年间,秦王李世民时建“文学馆”收聘贤才,杜正伦便被招纳进入秦王府。 当时文学馆中人才济济,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并为学士,赫赫有名。杜正伦虽然不在十八学士之列,但长年与其同游共论。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魏徵上表举荐杜正伦,称其才能古今无比。唐太宗遂擢升杜正伦为兵部员外郎,次年又改任给事中,负责记载《起居注》。 贞观六年,杜正伦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一同上疏奏事。 唐太宗设宴款待,并谓其四人: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王,便得尽诚规谏,至如龙逢、比干,竟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我又闻龙可驯服,然喉下有逆鳞,触之则杀人。人主亦有逆鳞,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有危亡哉!我思卿等此意,岂能暂忘?故聊设宴乐也。 不久,杜正伦改任太子左庶子,兼崇贤馆学士,并加散骑常侍。贞观十年再次出任中书侍郎,仍兼太子左庶子,并赐爵南阳县侯,受太宗密令监督太子李承乾。 至高宗显庆元年,杜正伦被授黄门侍郎,兼任同中书门下三品。至显庆二年,杜正伦兼任度支尚书,又升任中书令,进封襄阳县公,于此升为宰相。 闪回结束,书归正文。 杜正伦出身于洹水杜氏,与清贵一族京兆杜氏同出一脉,但支系较远。曾欲攀附世家大族,请求与京兆杜氏连宗,却被拒绝,便怀恨在心。 京兆杜氏聚居之处名为杜固,相传地气风水旺盛发达,因此世代高门,清流迭出。 杜正伦拜相之后,怀恨前事,便利用手中权力,以疏通水道为名上书,建议朝廷开凿水渠,途经杜固,借此破坏杜固风水。 结果杜固被凿后,川水殷红,其流如血,十日方止。从此南杜一蹶不振,而北杜居于杜曲,未经穿凿,得免此难。 夏四月壬子,西南边报告急,矩州人(今贵州贵阳)谢无灵举兵造反。 唐高宗诏命黔州都督李子和率兵前往讨伐,经过一番激战,终于平之。 己未日,高宗临朝,对众臣说道:朕思养民之道,未得其要,公等可为朕陈说之。 来济奏道:昔齐桓公出游,见老而饥寒者,命赐之食。老人曰:“愿赐一国之饥者。”赐之衣,老人曰:“愿赐一国之寒者。”桓公曰:“寡人之廪府,安足以周一国之饥寒!”老人则对曰:“君若不夺农时,则国人皆有馀食矣;不夺蚕要,则国人皆有馀衣矣!”故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今山东役丁,岁别数万,役之则人大劳,取庸则人则大费。臣愿陛下量公家所须外,馀悉免之,则谓善养民矣。 高宗称善,因从其奏。 秋七月乙丑,西洱蛮酋长杨栋率部归附。其后又有显和蛮酋长王罗祁,郎、昆、梨、盘四州酋长王伽冲等,亦都相继率众内附。 癸未,以中书令崔敦礼为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因其有病,并召其子自外任返回京都,侍奉其父汤药。至八月丙申日,崔敦礼薨逝,终年六十一岁。 唐高宗在东云龙门为其举哀,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谥号为昭,使陪葬昭陵。其后未久,崔敦礼又被追赠为安国公,可谓生荣死哀。 崔敦礼既死,李义府开始恃宠用事,专揽朝政。 时有洛州妇人淳于氏,美色绝伦,因获罪系于大理狱中。李义府贪其美貌,欲将其纳为己妾,遂暗嘱大理寺丞毕正义枉法,将淳于氏自狱中偷偷放出。 大理卿段宝玄正管此事,由是生疑,因而密奏朝廷。 高宗命给事中刘仁轨等鞫审毕正义,李义府恐其事泄,又逼毕正义自缢于狱中。高宗知是李义府所为,因其有拥戴更立武皇后之功,遂故作不知,使李义府逃脱责罚。 时有侍御史王义方,字景贤,乃泗州涟水人,清正廉洁。因闻李义府逼死大理寺丞,而天子不问,便欲上书弹奏。 因知李义府正当天子信宠,且为皇后心腹,料知若与其为敌,必定凶多吉少,便先告白其母:儿身为御史,职责所在,若视奸臣不纠则为不忠;纠之则身危,而忧及于亲,是为不孝。二者不能自决,奈何? 王母答道:昔王陵之母,杀身以成其子之名。汝能尽忠以事君,吾死不恨! 王义方拜谢母亲,乃上疏奏称:李义府于辇毂之下,擅杀六品寺丞;就云毕正义自杀,亦由畏惧李义府淫威,杀身以灭口也。如此则生杀之威,不由上出,请更加勘当! 唐高宗闻此义正辞严,回护不得,于是便令李义府与大理寺卿对质。 事实俱在,李义府自然无辞以对,但犹自恃宠不服。高宗喝叱命其下殿,李义府尚且顾望不退。王义方三叱其罪,李义府方始出班,跪于阶下。 王义方见天子一味回护,恐谏言复被搁置,遂当群臣之面,请具法冠对仗,高声朗读奏本:天子置公卿大夫士,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不得独是独非也。昔尧失之四凶,汉高祖失之陈豨,光武失之逄萌,魏武失之张邈。彼圣杰之主,然皆失于前而得于后。今陛下抚万邦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肆虐乎?杀人灭口,生杀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履霜坚冰,弥不可长。请下有司,究治毕正义死状。 慷慨陈辞,满朝皆惊。当时高宗已被折服,将要下诏追查李义府狡佞之状,却未料王义方来此一手,便即恼羞成怒,喝道:义方以孤士触犯宰相,使其跪听下属奏本,则朝廷法度何在,天子颜面何存!人若效之,再无上下尊卑之别也。 便释李义府之事不问,反谓王义方毁辱大臣,言辞不逊,命贬为莱州司户。 王义方便知天子之意,于是弃官而去,自往昌乐买宅客居,聚徒教授为业,赡养老母。数年之后母丧,王义方隐居不出。终于病卒乡野,年止五十五岁。 王义方既死,有门人员半千、何彦先为其行丧,莳松柏于冢侧,三年乃去。 王义方离京去后,黄门侍郎兼侍中韩瑗上疏:褚遂良体国忘家,捐身徇物,风霜其操,铁石其心,社稷之旧臣,陛下之贤佐。无闻罪状,斥去朝廷,内外华黎,咸嗟举措。臣闻晋武弘裕,不贻刘毅之诛;汉祖深仁,无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迁,已经寒暑,违忤陛下,其罚塞焉。伏愿缅鉴无辜,稍宽非罪,俯矜微款,以顺人情。 高宗说道:遂良之情,朕亦知之。然其悖戾犯上,故以此责之,卿何言之深也! 韩瑗答道:遂良社稷忠臣,为谗谀所毁。昔微子去而殷国以亡,张华存而纲纪不乱。陛下无故弃逐旧臣,恐非国家之福! 高宗闻奏愠怒,因而不纳。韩瑗由此乞归田里,上又不许。 继韩瑗为褚遂良鸣冤之后,又有刘洎之子上书讼其父冤,称贞观之末,为褚遂良所谮而死,李义府复助其为恶。 高宗见是弹劾褚遂良,心中一喜;但见内中又牵涉宠臣李义府,又复不悦。于是便召集群臣,问当初刘洎之事,并询以处置之策。 众臣皆知李义府如今炽手可热,谁敢开罪于他?于是大都仰承帝旨,皆言其枉。 给事中乐彦玮奏道:刘洎身为大臣,人主暂有不豫,岂得遽自比伊、霍!今若雪刘洎之罪,是谓先帝用刑不当乎! 高宗深然其言,遂寝其事。 镜头闪回,回说刘洎之事,以明其当年冤案真相。 字幕:刘洎字思道,荆州江陵人,南梁都官尚书刘之遴曾孙。 刘洎早年曾效力于萧铣,担任黄门侍郎,后率军南攻岭表,夺取五十余座城池。武德四年萧铣败亡,刘洎在岭南献表归唐,被授为南康州都督府长史。 贞观七年,刘洎被拜为给事中,封清苑县男;十一年改任治书侍御史。 因针对当时尚书省政务堆积现象上书进言,以贞观初年魏徵、戴胄担任尚书左右丞时,百官不敢懈怠为例,建议唐太宗精心选任尚书左右丞及两司郎中,以此提高工作效率,被太宗采纳,并任命其为尚书右丞。贞观十六年时,刘洎已为黄门侍郎。 唐太宗向褚遂良索取《起居注》观看,褚遂良拒绝道:《起居注》记录君主言行,是希望君主自律,不做非法之事,却未曾听闻君主可以自己拿去看者,恕臣抗旨不遵! 唐太宗不以为忤,由是问道:我有不好言行,卿亦皆记之乎? 褚遂良答道:职责所在,不敢不记。 当时刘洎在侧,于是插言道:即使褚遂良没有记录,天下人也会记住。 唐太宗只得作罢,更升刘洎为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又加上护军。 贞观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被废,刘洎与岑文本支持更立魏王李泰,而长孙无忌则支持晋王李治,太宗最终立李治为皇太子。 帝嗣既定,刘洎进言:太子应勤学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