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集 灭门之恨  华夏真相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张济在弘农粮草不敷,于是发兵攻打宛城,却在攻城时为流矢所中,不治而死。张绣拼力打破宛城,尽杀守军,并以诸侯之礼为从父治丧,自此统领割据南阳诸郡,威势大震。
    李傕见死了樊稠、张济,便请贾诩为宣义将军,以为谋主。
    李、郭交战之际,贾诩两不相助,并积极谋划帮助献帝出逃长安,东返洛阳故都。
    其策未行,李、郭二人罢兵,复又讲和。贾诩自觉得罪朝廷及天下百姓,怕跟李傕遭受池鱼之殃,便纳还印绶,携带家眷,离开长安,前往华阴投靠同乡段煨。
    段煨军中将士一向敬服贾诩,闻其来投,俱各欣喜雀跃。段煨却怕贾诩夺其兵权,表面十分礼遇,内实忌之。
    贾诩看出段煨心思,心中常不自安,遂写信给张绣,诉其苦衷。
    张绣见了书信,便派人前去华阴,迎接贾诩前来宛城。贾诩见到来使大喜,于是毫不犹豫,遂留书向段煨辞行,随来人登车而去。
    从人问道:段煨待主公甚厚,何故不辞而别?既然走了,又何必将家眷留在华阴?
    贾诩答道:段煨生性多疑,猜忌于我甚深,待遇虽厚,久之定为其所害。而我离开,其必高兴,且指望我为外援,一定善待我家人。今张绣军中缺乏谋士,某又是其长辈,必言听计从,如此我与家人,都能得到保全。
    从人闻听,敬服其论。贾诩到达宛城,自此归于张绣帐下,张绣厚待,言听计从。
    李傕闻报张绣占了南阳,为示拉拢,遂派使者前往宛城安抚,使其不跟自己作对。又派黄门侍郎钟繇前往襄阳宣诏,拜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许其设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衙属,拥有开府辟召掾属之权,礼仪如同三公。
    钟繇尚未回京,又派左中郎将祝耽持诏前往,授予刘表假节,并督交、扬、益三州军事。李傕以此结连刘表作为外援,刘表则借机扩充实力,一时成为诸侯之雄。
    镜头转换,朝廷大乱未息,青州黄巾又起。
    青州黄巾余党聚众数十万人,攻打州县,劫掠良民,山东大乱。青州刺史及知州大惧,急具折飞报长安。
    李傕、郭汜遂请献帝上朝,问计于群臣,商议如何平叛。
    太仆朱隽出班说道:某举一人,要破山东群贼,非曹孟德不可。自从乔瑁死后,曹操继为东郡太守,广有军兵。若命此人讨贼,黄巾贼可克日而破。
    李傕大喜从之,于是星夜草诏,差人赍往东郡,命曹操与济北相鲍信一同破贼。
    曹操与鲍信领了圣旨,一同兴兵,攻击黄巾贼于寿阳。
    鲍信轻入重地,为贼所害。曹操破贼于济北,兵马到处无不降顺,不过百余日,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
    曹操择其精锐者编入麾下,号称青州兵,成为起家本钱,自此威名日重。
    山东报捷之书送到长安,朝廷叙论军功,由此加封曹操为镇东将军,东郡太守。
    有了朝廷封诰,曹操此番名正言顺,遂贴出檄文,在泰山招贤纳士。
    画外音:檄文张出不久,便有颍川荀彧字文若,与其侄荀攸字公达,东郡东阿人程昱字仲德,谯郡郭嘉字奉孝,光武帝嫡派子孙淮南刘晔字子阳,山阳昌邑人满宠字伯宁,武城人吕虔字子恪,陈留平邱人毛玠字孝先等,皆为一时俊杰,络绎而至。这些人或因避十常侍及董卓之乱隐于山林,或原从袁绍因其不能重用,此时全为曹公所感,投到帐下。
    除了以上文臣,又有数员武将来投,乃是泰山巨平人于禁字文则,弓马熟娴,武艺出众;陈留人典韦,无有表字,勇力过人;东郡人陈宫字公台,智勇双全,世称豪杰。
    曹操来者不拒,皆都经过亲自交谈,或加以测试,然后各自依其才能委以重任,推心置腹相待。自是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镇山东。
    镜头特写,陈宫登场。
    字幕:陈宫,字公台,东郡东武阳人。性情耿直,足智多谋,文武全才。
    陈宫自负才学,胸怀治国安邦大志,来至曹操帐下,遍览左右,见文臣中荀彧叔侄胸怀奇谋,武将中典韦勇不可敌,自己均非敌手。
    因欲建立奇功,为曹孟德所重,遂主动献计,上书曹操。其书略云:
    东郡向归兖州所辖,圣人所居,人杰地灵。然地狭民少,不足以得展鲲鹏之志,成就王霸之业。兖州刺史刘岱死于黄巾,至今兖州无主,王命断绝。不才世居东郡,愿往说服州中世家大族,请明公前往担任州牧,以此为基,成就王霸之业,未知明公尚有意乎?
    曹操正不甘心仅任东郡太守,大喜从之,赐以金帛,使其前往游说。
    陈宫先至济州,设下盛宴,会集济州相鲍信,及兖州别驾、治中等官,与众人说道:今天下分裂,而兖州无主。东郡太守曹公孟德,是为前汉丞相曹参之后,命世之才。我等若迎来兖州为牧,必可使本州安定,黄巾灭迹。得此明公,共保桑梓百姓,不亦可乎?
    鲍信早在洛阳之时,便与曹操相交甚厚,深然陈宫之论,兖州诸吏也都欣然从命。陈宫大喜,遂同兖州吏万潜等人亲到东郡,迎接曹操担任兖州牧。
    曹操平空得了兖州重郡,有了立足之地,心中如何不喜?于是重赏陈宫,令其领兵屯留东郡,待之甚厚,有如父子。
    兖州大事粗定,诸事安稳,这一日曹操在帐中闲坐,忽然思想起老父曹嵩,当年尽出家资助自己起兵讨董,如今年老独居琅琊,晚景孤单,不由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孝心即动,曹操乃与泰山太守应劭商议:我欲往琅琊郡,迎取父亲与兄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余人,前来兖州相会,共享天伦之乐,公以为如何?
    应劭:此人伦大义,有何不可?今兖州初定,明公不必自往,某愿稍尽奔走之劳。
    曹操大喜:如此有劳使君,事毕再容重谢。
    应劭领诺,也不甚以为意,乃派县中衙吏,率领数十卫兵,持书前往琅琊。
   &n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