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二十五章 宁夏庆王府  大明求生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自弘治元年起,章子俊就在考虑要寻找一个能给子孙后代安居乐业的地方,寻一处天高皇帝远之地,那就是往西,银川平原就是最好之地,黄河南北贯穿,形成了较大的冲积面,历来为塞上重要地区。

    明太祖朱元璋又在此置宁夏府,立宁夏卫,隶陕西都司,徙民5万充其地,后增宁夏前、中、左、右共计五屯卫。宁夏镇配置总兵官、副总兵、参将等各级官吏,总兵官挂征西将军印,有马步军实数37800多人,战马13800匹。

    考虑到银川有大明宗室庆王府在,成为当地最大的势力。所以最好就是把家搬到贺兰。贺兰卫地处黄土高原西北内陆、银川平原青铜峡引黄灌溉区中部,黄河入境而过,沟渠纵横交错,地势复杂,难保将来子孙后代不济之时可屯兵,可依靠黄河实现农产区,工业区,地势自西向东大致分为贺兰山地、山前洪积平原、黄河近代冲积平原及其它风沙地和大量引黄灌溉区及黄河水面。也是易守难攻之地,西部贺兰山地和银川盆地直接过渡,形成一个高度,对防守有利。

    当然章子俊不需要面向西部贺兰山的防守,而是面向对东部及南部的防守,正好跟当前大明防守相反,因为贺兰山的山口真的是太多了。“谿径可驰入者五十余处”。

    由于贺兰山并不是石墙一堵,裂开的山口众多,成为虏寇自由出入,当然也鞑靼骑兵冲入银夏的便径,冬季黄河冰封,就能踏冰而过攻击河套内,深入盐池,定边,固原。

    这么多山口,都派兵驻守就有些困难了,所以,大明戍边驻守官就奏请修筑长城。于是,在贺兰山各个山口的南北山脊处,就陆续竖起了一条巨大的边墙。它们相互连接在一起,配合以墩(烽火台),构成了一条延绵几百里的防线。

    章子俊挑中贺兰卫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能蒙蔽朝廷。表面上是为朝廷守边,当前银川卫的卫所制已经崩坏,天顺年间,鞑靼多次踏冰越过黄河,侵入河套内,所以大明为防卫北部边地,设置了九边,银川便是其中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是平安镇已经不适合居住,工厂太多,污染也就大了,只因古人意识不到什么是环保,所有的工厂作坊全是烧煤,往外排烟想想就头痛。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大明王朝开国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庆王朱栴。朱栴虽然也是洪武年间的九大塞王之一,但他自就藩之后从未领兵作战,反而是以诗文学问见长,被人称为“才子王爷”。因此朱棣在靖难之后,对这位弟弟倒是非常照顾。永乐朝后期,大批适龄的宗室子孙一直没有得到册封,

    永乐五年(1407年),成祖为了表示对于十六弟的关怀,特别遣派内监、工部、钦天监等官吏前往宁夏,督促营造已经修了五年还没有完工的庆王府。但庆王府久久不能完工其实是朱栴的拖延之计,他一点也不想住在宁夏镇这个边境之地,内心思念旧居韦州,所以自己暗地里让建造工程拖拖拉拉,无法完工。

    朱棣却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一口气册封朱栴诸子为庆世子、真宁王、静宁王、安化王和岐山王。此外庆王在洪武年间的岁禄只有五百石,永乐年间恢复到一万石,米钞三七兼支。

    在成祖大张旗鼓地派人前来宁夏,为庆藩完成王府修造事宜时,朱栴哭笑不得,只得上书朝廷,言明自己的意思,请求移藩回韦州旧地。成祖接到奏报后,出于安定边防的考虑,没有同意朱栴的内迁请求,致书劝慰朱栴,要他以亲藩职责为重,坐镇边塞,为国家承担防卫边疆的重担。

    既然皇帝兄长这样说,朱栴也无法,只得留驻在宁夏城,并真正开始建造庆王府。经过数年扩建,宁夏庆王府于宁夏镇城南薰门内大街建成,成为河套地区最为壮观宏伟的建筑,号称塞上第一、北疆园林。

    虽然没有达成移藩的愿望,但是朱栴自小性情温和内敛,遇事低调惯了,不大喜欢强辩纷争,之后就把搬家的念头深藏心底,不再向成祖念叨。

    成祖虽然处于边境防御的目的,在宁夏镇一定要亲王坐镇,建藩在此,但是他一方面十分赞赏这个朱栴这个小弟弟低调不惹事、服从安排,一方面也觉得朱栴有学识、“忠孝谨慎”,不能过于苛待了;所以成祖虽然没有直接允许他移藩韦州,但同意他每年夏天可以率王府内眷及属官前往韦州避暑,相当于变相的同意了其内迁移藩的要求。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三月,宁夏中护卫百户姚纯、校尉余丁王伴儿向朝廷告发庆王朱栴有点阅军士,制造军器,购收天文书等等不轨之事。然而此时的宣宗正在全力以赴准备对付二叔汉王朱高煦,哪有空来搭理远在宁夏的庆王朱栴。而且朱瞻基听说这位叔祖最近忙着搜集资料,正在着手编纂一部宁夏的地方志,他哪儿有时间和精力去造 反。

    但是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在府中急得团团转,他很清楚这位侄孙可不是个好打交道的对象,于是朱栴向宣宗请求入京朝觐。说我要造 反,我自己来京师跑一趟,不就没有疑问了嘛。而朱瞻基则迅速致书庆王,告诉他小人诬罔之言,我绝不会放心。皇祖、皇考一直都清楚叔祖忠敬朝廷和藩屏宗社之心,不必自生烦恼。

    当年九月的时候,庆王再次请求入朝,表示上次陛下担心我的身体,现在我已经痊愈,想明年春天入京朝觐。按照《皇明祖训》,亲王应该定期入京朝觐。但是九月的时候,宣宗刚刚平定了汉王之乱,在他内心深处不想因为藩王入京再惹出什么麻烦,故而他再次以“远道劳顿”的理由予以婉拒。

    到了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朱栴第三次请求入朝。这一次宣宗也先给庆王戴高帽: “今宗室中尊属者叔祖,贤德者叔祖,且素厚爱于予者亦惟叔祖”,致于我本人,想和叔祖见面的心情并无不同。这样吧,等到“国事从容”之时,我派人专程来宁夏接叔祖入京。宣宗这一手太极拳打得确实是炉火纯青。

    两年过去了,朝廷方面始终没有动静。朱栴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第四次请求入朝。宣宗只觉得脑壳疼,对这位叔祖的执拗感到不可思议。这回实在不好再用拖字诀,干脆把话挑明吧。朱瞻基回信表示其他宗室亲王也有请求入朝的,侄孙都一概谢绝。如果这次答应了叔祖,于其他亲王那边不好交代。

    不过朱栴不知为何还没死心,他在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第五次请求入朝。宣宗都已经有些目瞪口呆了,埋头在《皇明祖训》中找寻理论依据时终于被他找到一条: “凡亲王系天子伯叔之类,年逾五十则不朝”。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 “世子代之”,庆王府可是有世子的。不过朱瞻基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赶紧用这个借口回绝了庆王。

    让人不能理解庆王为何会如此执着于入京朝觐。宣德初年还有理由,毕竟有人告他造 反,到北京见一见皇帝,可以消除双方之间的疑心。但是到了宣德朝后期,似乎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难道说因为他是在世太祖诸子中,唯一去过北京的亲王,所以心心念念要再去一回不成?

    太祖诸子中还在世的不过以下几位:代王朱桂、庆王朱栴、宁王朱权、岷王朱楩、沈王朱模这去去无人而已。沈王是永乐年间就藩的亲王,本身实力微不足道。代王和岷王,一个暴虐,一个无能。至于宁王,则是朱棣、朱瞻基祖孙的心头之患。唯有庆王既有实力,又对朝廷忠心,可以用来作为宗室表率,这也是宣宗对这位叔祖格外客气的原因。

    自此朱栴断绝了內迁的心思,也不再过问朝廷的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