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事情来!
「罢了,古语有云:子不孝父之过,倒是未曾有父不肖子之过的说法。
回去吧,该惩办的人,本官都惩办了,包括你父亲在内。
不必多说,好好活着才是真的。」
方重勇摆了摆手说道,转身便和元载一起返回开封府衙了。他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办,哪里有时间陪史朝清玩什麽「人前显圣」的游戏啊。
等方重勇一行人走远了,辛夫人这才上前拍了拍史朝清身上的尘土,提心吊胆的低声问道:「如何了?」
「应该是没事了。」
史朝清如释重负一般叹了口气。
……
史思明后人的妥善安置,是方重勇做的一个「样板工程」。
因为这年头,连坐制度已经是深入人心。一人造反,全家人无论愿意不愿意,也得跟着一起造反。
换句话说,一旦事败,一人死则全家死,太过于残酷暴烈。
为了让天下尽快安定下来,努力缓和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才是统治者应该采用的原则。
让那些被纷乱牵扯到,但是本身并未深度参与的人,从旋涡中摆脱出来,有助于平定乱世。
在这方面,方重勇非常大度,该杀的人挫骨扬灰,该放过的绝不胡子眉毛一把抓。
史朝清入汴州,并在此落户的事情,就像是频率固定的声波一样,只有「特定」的人,可以读懂其中的信息。其他的芸芸众生,丝毫不关注此事。
平日里的衣食住行就让他们忙得满头大汗了,哪里顾得上史朝清之流的人物。
这天,方重勇正在府衙书房跟刘晏等人商议加快疏通永济渠的事情。
隋唐大运河北段,河况本身就不是很好。历史上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这条河就已经处于时断时续的要死不活状态。
等到了五代十国,乾脆直接停航了。永济渠的不顶用,实际上是跟黄河生态被破坏有着密切联系。
然而在方重勇看来,这条河是直通幽州的主干道,绝对不能废掉。如果废了,那麽幽州将会彻底与中原脱离。
所以现在既然永济渠的状况还没坏到那个程度,那麽疏通河道,修缮河堤,加快沿河道的官仓建设,就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官家,如今朝廷开销太大,实在是有些顶不住,永济渠的开发可否暂缓?」
刘晏轻声问道,有些不好意思。
他自诩善于理财,而方重勇生活简朴,用在自己身上的钱很少,官府的进项中的绝大部分,但都是用于建设,实在是不知道该从哪里省钱。
这和当年基哥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正因为如此,刘晏才感觉为难。
「朝廷免税三年,这三年我们在河北,有着绝对的名望和权威,百姓们也乐于服徭役。如果错过了这个窗口期,再想将百姓们组织起来就很难了。」
方重勇摆了摆手,并不同意刘晏的看法。目前通往幽州的路线,只有三条。
陆路,从邺城这里向北,走官道到幽州,是一条曲折的路。缺点是距离远,路况差,走得慢,还不安全。
唯一的优点,是至少还可以走。
水路,也就是走永济渠从黎阳出发经过魏州丶博州丶沧州等地,直达幽州城下。
这条路优点极多,缺点就是运河是人工河道,随着岁月流逝,如果不护理的话,很快就会淤塞。
还有一条路是海路,从胶东半岛的登州出发,从海河的出海口登陆,马车行一小段就到了幽州。
这条路的优点是速度快,甚至比永济渠还快!
但缺点也很明显,主要是受到海上季风的影响,这条航线,其实是随着季节而变化的「单行道」。
比如季风从南面吹来,那麽船只就只能从登州到幽州,速度快沿着海岸走也没有多大风险,却不能在抵达幽州后,直接去直接回。这种情况极大影响了航路以及商路。
现在看来,只要是船只吃水深度不超过永济渠的极限,这条路就是通往幽州的最优解。
在大战略面前,什麽缺钱啊缺人力啊,都要靠后,一定要保证战略意图的实现!
「官家,既然如此,那下官有一策,不知道可用不可用。」
刘晏从袖口里掏出一份奏章,递给方重勇。其实他早就想到这一茬了,只是看方重勇怎麽选择。如果对方不问,他就不拿出来了。
「买朴麽?」
方重勇看完奏章,喃喃自语道。
刘晏在奏章里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通,但实际上意思就只有一个:出让永济渠今后十年的商税份额(不是全部转让),让汴州,以及治下其他各州的大商贾们出钱组织人手,抢修运河。
分段招标,分段投标,分段验收,分段定运河商税归属。
汴州朝廷目前收商税,就是收的「靠岸税」。商船在哪个渡口靠岸卸货,那就在哪里收。而不是过一个关卡收一次。
这就是汴州商业迅速繁荣的秘密所在。
现在将永济渠的「靠岸税」分包出去,也就是朝廷在借鸡下蛋。反正,现在永济渠上也还没来得及设立关卡收靠岸税,将其分包出去,先把河道整明白了,才是真的。
那些大商贾们最后拿到的,是收靠岸税的分红,在承包运河疏通工程的时候,必定要卯足了劲去修。修完不说,还要做承包口岸的配套商圈设施。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