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古代国公和王爵封号含义(转载)  大隋主沉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一共十二等,俗称“宗室世爵”;对于外族,爵位有: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一共九等,俗称“民世爵”,其中后四级是直接来自明朝的勋官序列;而勋官序列本身在清朝被废弃了。这里面的镇国、辅国和奉国都是固定的,并不是国名,这和隋唐的国公封号不一样。而所谓的“不入八分”,简单说就是不享受某些优待的意思,与“奉恩”(即“入八分”,享受某些优待)对应。清朝的具体封号也比较特别,在封王爵、公爵的时候,多取美称而淡化国名,比如恭、怡、端、奕、忠、庄、勇、瑞等等,其中公爵在清前期没有名只有爵位,比如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后来少数有了名字,也是取美称。侯爵也一样,比如曾国藩是一等毅勇侯,就是等级加美称。

    既然前几位说的是明代,就说一下宋代的,宋代国公分为三等,大国,次国,小国,它们的名字来源于春秋战国的封建国家。大国国公比如说魏国公,鲁国公这样的,次国国公比如说卫国公,郑国公这样的,小国国公比如说舒国公,温国公这样的。当然还有更尊贵的两国国公,高宗皇帝曾经就想任秦桧为秦,魏两国公。当然还有一些是不会封给臣子的,比如说赵国公(国姓不封),宋国公(国名不封),梁国公(国都不封)还有一些就是皇帝之前任过亲王的郡国不封。当然,如果还想要深入了解这些的话,推荐看一下《玉海》卷十八里的郡国,这是景佑三年章得象上疏确定,再经后世发展形成的。

    最新网址:www.77z5.com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