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戈壁的晨光以一种近乎凝固的姿态漫过地平线,沙粒在朝阳下泛着细碎的金芒,如同撒在赭黄色画布上的碎钻。考察团的车队在基地食堂用过早餐??搪瓷碗里的小米粥还浮着层油亮的米油,新烤的沙葱饼带着麦麸的粗粝感??...
考察团成员围在数据分析中心的主屏幕前,看着那组凌云-1步枪的海拔适应性曲线。屏幕上的红蓝曲线交织在一起,显示出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弹道的稳定性变化。
“这曲线很平稳嘛,”张副总一边看着数据,一边说道,“看来你们在弹道算法上下了不少功夫。”
高野点了点头:“是的,凌云-1是专为高原环境设计的新型步枪。我们对弹药配方、枪管材质、后坐缓冲系统都进行了重新设计,尤其是在高海拔环境下,氧气稀薄、气温极低,普通步枪的火药燃烧效率会下降,导致初速降低,弹道偏移。而我们采用了新型推进剂,配合自适应点火系统,在海拔5000米以上仍能保持95%以上的标准初速。”
“你们是怎么测试的?”王总问。
“我们在西疆的喀喇昆仑山口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弹测试,”高野调出一张高原测试的照片,“那边的气温最低到零下35度,风速超过15米/秒,昼夜温差极大。我们让战士们在各种极端条件下实弹射击,记录数据,再反馈到算法模型中进行优化。”
周院士看着屏幕上的曲线,沉思片刻,说道:“这种数据驱动的研发模式,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武器研制方式。你们不是靠经验,而是靠数据说话。”
“是的,院士。”吴浩接过话头,“我们建立了‘武器性能数字孪生系统’,所有武器在正式定型前,都会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百万次模拟射击,模拟各种极端天气、地形、使用方式。这样在实弹测试阶段,我们已经掌握了90%以上的性能数据,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
“听起来像是把武器系统也做成了‘智能体’。”王总笑了笑。
“差不多吧。”高野点头,“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支枪、每一枚弹、每一台无人机,都具备自我感知、自我调整的能力。就像人一样,知道什么时候该换弹匣,什么时候该规避敌方火力,甚至能根据使用者的习惯进行个性化调整。”
“那这种智能系统会不会带来新的问题?”张副总皱眉,“比如系统被黑客入侵?或者在战场上出现逻辑错误?”
“这个问题我们考虑得很周全。”吴浩回答,“所有智能武器都采用‘双系统隔离架构’,也就是所谓的‘硬控制+软控制’。硬控制是物理层面的机械保险,软控制是嵌入式智能系统。即便智能系统被攻击或失灵,武器依然能保持基础功能。而且我们的智能系统采用的是军用级加密算法,具备自主恢复和反入侵能力。”
“听起来很理想。”王总点了点头,“但实际应用中,有没有遇到过问题?”
“当然有。”高野坦诚道,“比如在一次演习中,一架蜂鸟-3无人机在穿越峡谷时遭遇了强烈的风切变,导致惯性导航系统出现短暂偏差。虽然最终它通过地形匹配系统重新定位,但那次事件让我们意识到,即便算法再先进,也不能完全替代人的判断。”
“所以你们还是强调人机协同?”周院士问。
“是的。”高野点头,“我们不是要取代战士,而是要让战士变得更强大。武器系统是工具,不是主宰。就像古代的弓箭,再厉害的弓也需要一个精准的射手。”
就在这时,数据分析中心的警报器突然响起,屏幕上的数据流出现了短暂的波动。
“怎么回事?”吴浩立刻走到主控台前。
一名技术员快速敲击键盘,调出故障日志:“刚才有一组数据异常波动,可能是外部信号干扰。”
“干扰?”王总眉头一挑,“是敌方的电子战系统?”
“还不确定,”技术员继续检查,“但干扰源来自东南方向,距离大约15公里,信号强度在不断变化,像是移动干扰车。”
“这不就是我们刚才测试的电磁干扰环境吗?”张副总笑了笑,“看来有人想实地验证一下你们的抗干扰能力。”
“确实是个好机会。”高野眼神一亮,“吴浩,要不要试试我们的‘鹰眼-7’反干扰系统?”
“正合我意。”吴浩迅速在主控台输入指令,屏幕上立刻弹出一个全新的界面,显示着干扰源的频谱图和干扰强度分布。
“鹰眼-7是我们最新的电子对抗系统,”高野向考察团介绍,“它能在几毫秒内识别干扰信号,并自动切换到不受干扰的通信频段。同时,还能对干扰源进行定位和压制。”
“有点像雷达对抗系统。”周院士点头。
“比雷达对抗系统更智能。”吴浩一边操作一边说道,“鹰眼-7内置了深度学习算法,能自动识别干扰模式,并预测干扰源的下一步动作。”
随着吴浩的指令输入,整个测试场的通信系统迅速切换到了备用频段,干扰信号的强度明显减弱,数据流恢复了稳定。
“干得漂亮。”王总鼓掌,“看来你们这套系统不只是理论先进,实战中也确实管用。”
“这只是个开始。”高野看着屏幕上的干扰源标记,“我们正在研发‘蜂群-2’型无人机集群系统,能在强干扰环境下实现自主编队、协同打击。未来战场上,单个无人机的失联不会影响整个集群的作战能力。”
“听起来像是战场上的‘蜂群战术’。”张副总若有所思。
“没错。”吴浩点头,“我们借鉴了自然界中蜂群的行为模式,让无人机之间具备‘群体智能’,即便没有中央控制,也能完成复杂任务。”
“那你们这套系统,有没有进行过实战演练?”王总问。
“去年在南海的一次联合演习中,我们模拟了敌方电子战部队的全面干扰,结果蜂鸟-3无人机群在鹰眼-7的辅助下,成功完成了对模拟目标的精确打击。”高野调出演习视频,“这是当时的画面。”
屏幕上,数十架无人机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光轨,围绕着目标区域展开攻击,即便在干扰环境下,它们依然保持了高度的协同性。
“太震撼了。”周院士看着画面,感慨道,“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器系统,而是一个完整的‘战场感知与打击网络’。”
“正是如此。”高野点头,“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全要素融合、全链路闭环’的智能作战体系。从侦察、预警、打击到评估,每一个环节都由数据驱动,形成闭环反馈。”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