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千二百三十八章 给考察组众人一点点小小的震撼  军工科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在15号靶位,一名测试员正在操作无人机。这架翼展不足一米的小家伙通体灰色,机腹下挂着两枚微型导弹。“‘蜂鸟-3’察打一体无人机,单兵可携行,拆解开能放进两个背包。”高野示意测试员起飞,无人机像片枯叶般...

    吴浩坐在会议室的长桌前,盯着面前的全息投影,眉头紧锁。投影上是一组复杂的数据模型,代表的是空间站能源系统的优化方案。他轻轻敲了敲桌面,低声说道:“赵博士,你觉得这个新方案可行吗?”

    赵博士推了推眼镜,翻了翻手中的资料:“从理论上讲,没问题。我们新开发的钙钛矿光伏板在太空中表现优异,光电转换效率比传统硅基材料高出30%以上。但问题是,空间站的能源系统已经运行多年,改造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

    吴浩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在场的团队成员。林溪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平板电脑,正在查看高原炊事车的最新测试数据。齐广坤刚从塔克拉玛干回来,脸上还带着风沙的痕迹,正和魏兵低声讨论昆仑山通信模块的下一步升级方向。

    “我们必须做。”吴浩缓缓开口,“不只是为了空间站,更是为了未来深空探索。我们的技术不能只停留在地面,必须走向更远的地方。”

    会议室里沉默了几秒,然后赵博士轻声说道:“我同意。但我们需要一个完整的过渡方案,确保在改造过程中不影响空间站的正常运行。”

    “那就开始吧。”吴浩站起身,语气坚定,“赵博士,你负责空间站能源系统的整体优化方案。林溪,你的高原炊事车项目必须尽快落地,我们不能让战士们再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下吃冷饭。齐广坤,你继续推进光伏治沙模式,争取在明年春季前覆盖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魏兵,你的通信模块必须进一步提升抗干扰能力,未来我们可能会在更远的区域部署。”

    众人纷纷点头,各自开始整理手头的任务。

    会议结束后,吴浩独自一人回到办公室。他坐在窗前,看着夜色中的北京城,思绪却早已飞向远方。他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未来。

    几天后,可可西里的测试基地。

    林溪站在雪地里,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手里拿着平板电脑,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高原炊事车的加热模块已经安装完毕,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

    “温度稳定在85度,热交换效率达到预期值。”赵博士的声音从旁边传来,带着一丝兴奋,“嗜热菌的发酵过程可控,没有出现过热或者失控的情况。”

    林溪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笑意:“看来我们的方案真的可行。”

    就在这时,测试设备突然发出一阵急促的警报声。

    “怎么回事?”林溪立刻调出系统日志,快速浏览起来。

    “温度骤降,热交换效率下降了15%。”赵博士皱起眉头,“可能是外部环境变化影响了发酵过程。”

    林溪沉思片刻,随即说道:“我们需要增加一个温度补偿系统,确保在极端环境下,发酵过程仍然稳定。”

    “好,我马上安排。”赵博士点头,立刻开始调整参数。

    林溪看着雪地中的炊事车,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辆炊事车,更是一种希望。它代表着科技的力量,也代表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承诺。

    与此同时,齐广坤正在塔克拉玛干的另一片沙丘上安装新的光伏板。他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向当地的牧民讲解如何利用光伏板下的土地种植牧草。

    “你们看,这些光伏板不仅能发电,还能遮阳,减少水分蒸发。”齐广坤指着板下的苜蓿草,“这些草长得好,羊吃了也更健康。”

    一位年长的牧民蹲下身子,轻轻摸了摸草叶,感慨道:“以前我们只能靠天吃饭,现在有了这些光伏板,连沙子都能长草,真是奇迹!”

    齐广坤笑了笑:“这不是奇迹,是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他抬头看着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片沙漠,正在一点点被他们改变。

    而在昆仑山的雪地里,魏兵正在调试新的加密通信模块。他的手已经冻得通红,但依然专注地操作着设备。

    电台里传来边防连张连长的声音:“魏兵,你们的模块真是帮了大忙。刚才我们用它联系到了友邻部队,同步误差只有0.1秒,比以前的设备稳定多了。”

    魏兵搓了搓冻僵的手,咧嘴一笑:“张连长,这只是个开始。我们还在改进,争取让它在更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稳定工作。”

    他抬头望向远处的雪山,心里想着吴浩说的那句话:“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回到北京后,吴浩接到了航天科技集团的新任务。空间站的能源系统需要进一步优化,而他们的钙钛矿光伏板在太空中表现出色,已经成为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的首选材料。

    吴浩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突破,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他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夜空,心里默默发誓:无论多难,他们都要继续走下去,把一个个“可能”,锻造成守护这片土地的铠甲。

    因为,他们的“创新雨林”,才刚刚开始。

    吴浩站在北京总部的会议室里,盯着投影幕布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曲线。那是从南海、可可西里、塔克拉玛干、昆仑山和敦煌等地传回来的最新反馈。他揉了揉太阳穴,脑子里全是各种参数和问题。林溪的“沙行者”在莫高窟的表现让他满意,但高原炊事车的加热模块还只是个设想,齐广坤那边的光伏治沙模式虽然初见成效,但推广起来还面临不少现实问题。赵博士的嗜热菌项目虽然进展顺利,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需要大量的测试和改进。

    “吴哥,你怎么又盯着这些数据发呆?”林溪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杯热咖啡,“你得休息一下,别把自己累垮了。”

    吴浩接过咖啡,笑了笑:“我没事。只是觉得,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像是在拼一张巨大的拼图。每一块都很重要,缺了哪一块都不行。”

    林溪点点头:“是啊,就像我们的‘沙行者’,一开始只是个简单的巡检机器人,现在却成了文物保护的利器。谁也没想到它会发展成这样。”

    “所以,我们得继续往前走。”吴浩喝了一口咖啡,眼神坚定,“高原炊事车的加热模块,你那边有什么新进展吗?”

    “我和赵博士讨论了一下,准备做一个小型的发酵罐,用嗜热菌的代谢热来提供热量。”林溪拿出笔记本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