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1章:挟时势令天子  大隋主沉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防诸军兵变……”

    “万万不可!”杨素脸色大变,厉声打断了李圆通荒谬的言论,他向杨广拱手道:“圣人如下旨,也只能令诸军不可擅自出营,如果派兵前去威慑,只怕威慑不成,反而会激起各军的逆反之心。”

    杨素下了定论,复又细细介绍起来:“诸军如今人心浮动,受到叛军的刺激,恐怕都已处于蠢蠢欲动的边缘,一旦朝廷派兵前去威慑,他们定然以为朝廷不信任他们、想要抓捕他们,到时候,只需一点点鼓噪,他们便如决堤的洪流一般冲击监督他们的将士,一旦监督他们的将士被冲毁、被蛊惑,他们就会兵临城下,逼迫朝廷让步。”

    “如果此事发生,轻则令整军成果前功尽弃,重则是让朝廷失去威信,朝廷一旦失去威慑天下的威信,各种魑魅魍魉便会此起彼伏。”

    苏威亦是附和道:“圣人,越公所虑非虚。现在各军对朝廷颇有怨言,如果调兵威慑,纯粹就是帮叛军。”

    杨广自也知道其中的严重性,但是他细细一想,又皱眉道:“现在危机四伏,若是朝廷不调兵,同时是纵容叛军、给叛军创造战机,这又怎么说?”

    众人又熄火了。

    虽然杨集和史万岁先后出兵了,可他俩仅仅只有一万五千人,如果只是镇压一两军尚可;可现在的问题是,除了豳州军之外,另外十三支大军都有了响应叛军的可能,他们这点兵马,如何斗得过那么身经百战的将士?

    更重要的是此役不能扩大、不能拖,若战事悬而未决,对朝廷颇有怨言的齐地,只怕又要刀兵四起。

    便在此时,杨素大步上前,向杨广拱手请命:“圣人,老臣在军中多少有点威望,愿出城安抚诸军,助卫王和史大将军一臂之力。”

    众人心头俱震,齐齐看向身躯挺直,如若一把出鞘利剑的杨素,尽皆面色动容。

    此番不同以往,杨素没有多少兵力可用,一旦走出京城、进入各个军营,只怕是回不来了。

    “越公……”杨广心中涌起了浓浓的感动之情,望着面色腊黄、骨瘦如柴的杨素,不由得动情道:“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

    “得此诗赞,老臣足矣!”杨素见杨广犹豫不绝,又说道:“时不我待,请拟一份安抚军心的诏令,另授老臣天子剑一柄。”

    便在杨广迟迟难以决断、杨素复又请示之际,门外有内侍来报:“启禀圣人,独孤家、窦家、元家、于家、辛家、赵家以及诸多门阀家主在肃章门(千秋殿正南门)外求见,称是有要事相商。”

    杨广闻言,脸色顿时一片铁青,额头的青筋都鼓了出来。

    这些家主结伴求见,能有什么好事?

    无非就是看出局势不利于朝廷,准备和他讨价还价、逼他作出让步罢了。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好事?

    他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就说我有要事与重臣相商,让他们回府听令。”

    那名内侍听命而去,不久又回来禀报,说道:“圣人,诸位家主让小的回禀。”

    “说!”杨广不耐烦道。

    内侍连忙说道:“诸家主听说京兵哗变,都是心急如焚,自愿前去各大军营安抚将士,虽死而无憾。”

    “朕已经有了安排。”杨广心中勃然大怒,冷冷的说道:“让他们回府,静候佳音。”

    京兵是关陇贵族根基所在,这些家主若是出面去安抚,效果的确比杨素好,但他如果答应了,这些人必将大张旗鼓的出城、再以功臣的面孔归来。

    届时,朝廷若不从重封赏、若不放了他们犯事子弟,他杨广便有“苛待功臣”、“苛待功臣之后”的恶名;可是如了他们所愿,非但之前的成果荡然无存,而且还要做出更多的让步。

    念及于此,杨广心中只是冷笑。

    早在他和前太子杨勇明争暗斗的时候,先帝便敏锐察觉到关陇贵族的核心力量矗立在杨勇背后。之所以罢免杨勇,一来是杨勇耳根子软,没有人君之能,镇不住关陇贵族;二是一旦杨勇登基,他辛辛苦苦打压关陇贵族必将卷土重来,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一举荡平杨广派、杨谅派,拥护杨勇鼎定江山。

    而在这个兄弟相残的过程当中,关陇贵族将会得到远超建国之初的利益,拥有改朝换代的强大力量。

    正是出于此虑,先帝才力排众议,将杨勇弄了下去,换成他这个势力弱小晋王。

    杨集在平定杨谅叛乱之后,使了一个小伎俩,即是大摇大摆的载着数十车“罪证”入京;关陇贵族面对如是之多的“罪证”,皆是人人自危,纷纷以出卖他人的方式换取自由之身,导致各大门阀貌合神离,也算是无心插柳。然而现在回过头来看,却发现关陇贵族非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在暗中蓄势待发。

    这些家主今天看似忠心耿耿的“以死报国”的行为,实则暗流汹涌、形势复杂,甚至有了三派合一的征兆。

    如果他们三派合一、再次推举一个利益代表。

    其后果意味着什么?

    杨广几乎不敢去想……

    既如此,他又岂能给予关陇贵族崛起的机会?岂能给他们拥有着左右天下的能量?

    他不再理会那名内侍,径自向苏威说道:“苏公,拟诏:授尚书令、越国公杨素临机处置之权,出城安抚各军。”

    “老臣遵命!”苏威上前,坐在一张桌子之后,开始拟诏。

    杨广又向杨安吩咐道:“将工布剑给我取来。”

    “喏!”杨安应声而退。

    萧琮知晓关陇贵族和皇族的恩怨,本欲劝说杨广能屈能伸、适当的退让不是懦夫、而是智者,但是见到杨广脸色难看、主意已决,只好默默地低下了头,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殿中气氛十分凝重,就在这时,当值的直阁将军卫孝则带着一名浑身是血的旅帅步入大殿,高声禀报道:“启禀圣人,左领军大将军史万岁派这位旅帅送来战报!”

    这个消息来得很及时,缓和了大殿里紧张的气氛,也转移了杨广的注意力,他向那名旅帅问道:“把战报呈上来。”

    “喏!”旅帅取出一张折叠得方方正正的布料交给了卫孝则。

    卫孝则将之打开,却是用鲜血书写战报,看样子是从衣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