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 考验一  凡仙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p>

    “首先我们要明确:孔子因为开创了儒家学派,所以被后人尊为‘文圣’。在很多人的眼里,历史上第一个‘圣人’就是他。但庄子所说的‘圣人’,却并非专指孔子。庄子在原文是这么说的:‘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死了,大盗就不会再兴起了,天下太平而没有变故了。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中止。尽管重用圣人治天下,但还是让盗跖获得了最大的好处。
    “所以庄子真正的意思是,连孔子在内一起都喷了。
    “那么为何有“圣人”存在,大盗就一定会出现呢?这其中包含有庄子的“齐物论”的哲学思想。
    “道家除了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外,另一个核心观点就是‘齐物论’。道家认为‘道’之分化两极,有善必有恶。道不可名,不可见,但无所不在,无所不含。无边,无际,无穷,无限,无终,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太极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天地,乾坤,是非,对错,善恶,喜悲,成败,得失,福祸,凶吉……这种二元对立,就像太极的阴阳,互相对立,互相转化,互相依存,无限循环。这就是反者道之动的道理,也是道的规律。
    “在庄子看来,没有贫,就没有富。也正是贫富差距的存在,才让人产生了贪婪之心。而在阶级方面,没有贵,就没有贱,这种人为树立的观念造成了阶级间的歧视。同理,没有圣人,就不会出现大盗。正是因为一些人抢占了道德的至高点,以自己的观念去约束别人,才会出现许多有“道德缺陷”的大盗。
    “此外文中庄子还举出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小偷的例子。世间的聪明人为了防备开箱、掏袋、撬柜的小偷,他们会绑紧绳子,加固锁子。但是盗贼一到来,会顺手背着箱子、扛起柜子、挑着布袋溜走,他们还唯恐绳子和锁子不够坚固。聪明人所做的一切最后不过是拱手让人。而圣人为了公平,制造了斗斛来量谷物、制造了市秤来称东西,制造了印章方便通信,为了教化百姓宣扬仁义。但是大盗连通斗斛、市秤、印章甚至仁义都一连偷走,据为己有。
    “第二个例子直接点名当时窃国大盗——齐国的田成子。齐国本来是姜太公的后裔当诸侯,而田成子杀了齐国君主就盗取了齐国,田成子不仅连齐国也盗窃了,连前一套领导班子留下的法规也一并偷取。他的后代在齐国经历了十二世,号称为齐。到了齐威王,他祖上是大盗,至他那时候又摇身一变成为明君圣王。
    “《庄子》一书中说:盗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民间的小偷,只不过偷了衣钩这些微小的物品,就遭到刑杀,而那些盗窃国家的人,反而成了诸侯。打着神圣,圣人名号,而自己干着坏事的人,春秋时期多的是。如果你读《史记》,就会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今天儿子杀爸爸,明天弟弟杀哥哥,后天皇后杀妃子……其罪恶堪比大盗,这些人一旦上位,有了王权,就用仁、义、礼、仪去规范天下,去统治民众。从这个角度看,圣人和大盗,又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庄子认为所谓的孝、悌、仁、义、忠、信、贞、廉等等,都是人道毁弃,而人为标榜出来的东西,人皆循道而生,天下井然,何来大盗,何须圣人。以孝而论,乌鸦生反哺,羔羊跪乳,无需彰显孝道,而尽反哺本职。以专注彰显孝为宗旨的赡养,攀比成风,于是就有了孝子和不孝,最终有人无法满足所谓孝道,而放弃了赡养,以至于天下大多数老人无人赡养,那些本来孝道的人,被迫成了“大盗”中的一员。这个简直就是双输的局面
    “庄子认为,正是因为这些所谓的“圣人”,不断提出新的观念,道德法则,所以社会才会一直动荡不安。毕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古代女子丧夫之后的是否改嫁问题,其实应该交给女子自由选择。但因为儒家却刻意强化,导致妇女被套上了道德枷锁,后世女子都在争那座贞节牌坊。但她们真的想要么?其实并非如此。
    “所以庄子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意思就是说:不要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胁迫别人,这样的胁迫,会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人既不是圣人,也不是恶人,不要总讲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要多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他人。没有绝对的圣人和恶人,只要没人抢占道德的制高点,就不会有邪恶的事情发生。”
    阳明先生道:“之前你说的都是站在庄子的角度说的内容,我想听一听,你的看法。”
    叶枫道:“我的看法是,庄子之言,胡说八道!狗屁不通!”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