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09章:杀人不见血  大隋主沉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千古雄文?

    什么样文章,能够当得二刘达这等学富五车的大儒如此推崇?

    难道杨集的文章真有这么好不成?

    大家伙相互看了一眼,心痒难挠的凑了上前,

    文人相轻是天然常态,但是他们一旦遇到优秀文章,若是不能读一读,那更受不了了。

    马嘉运上前一看,不禁叹了口气,回头说道:“诸位皆是当今世上响当当的大儒,哪怕有再高的成就,也不过是一个大儒,又何必自矜至此?如今,我大隋王朝第一篇千古雄文便在眼前,若是不能上前一观,尔等定要抱憾终生。”

    自恃身份的东方大儒一听这话,便有些按捺不住了,他们虽然都是响应王孝通号召而来的人,可真正想在辩论中增长的人也不少。

    这类人对凉州大学儒士的敌意并不重,虽然都想折服二刘,可那也是理念之争,心中对二刘的才能是认可的,功利心也不像王孝通那么强。

    二刘的话,他们或许有水分,但马嘉运毕竟是“自己人”,他这么说,显然是比较精准的。

    如是一想,于是一大群老儒便纷纷的走了过来,弯腰观摩品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仅仅只是看了开篇第一段,众人便是一脸震撼之色!

    何以为师?

    文章这寥寥一段话,便已精准道尽。

    但是杨集纵然被杨广夸张的称为诗中之王、王之中诗,又有几首经典佳作传唱天下,但是对于他随手写出的《师说》依然感到不可思议。

    《师说》文字之精炼、道理之正确、解析之透彻,实难让人相信这是出自一名年轻的亲王之手。

    而这个亲王,恰恰又是几大亲王之中,最为残暴那个。他何时这么有耐心的讲道理了?

    徐文远弯着腰、背着手,逐字逐行的细细品读,一双眼睛渐渐的绽放出惊人的神彩,他的目光顺着文字笔画脉络游走,心神却早已被带入了文章中的境界。

    看完一遍,还想再看一遍!每看一遍,似乎都有一种全新的感悟涌上心头。

    至于一心在凉州大学治学的二刘,对于《师说》更是感悟良多,看得是如痴如醉!

    过了许久,刘炫站直了身躯,他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将《师说》朗诵出来。

    众人听了!顿时明白以二刘之见识学识、地位,为何会自家主公给这篇文章冠以“千古雄文”之名了,也明白马嘉运为何说这篇文章是‘大隋王朝第一篇千古雄文’了。

    实在是精彩绝伦!

    当刘炫诵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这些东方大儒一个二个老脸涨红,羞惭无地。

    巫医乐师和工匠这些身在贱籍的人尚且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而他们这些大儒,却这也不服、那也不服;这也看不顺眼、那也眼不顺,始终以求教和学习他们为耻,不仅没有沉下心下治学和学习,反而将孔子推崇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抛弃了,只会成群结队的聚在一起讥笑嘲讽这个、攻击那个。

    着实是给圣人蒙羞了!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当刘炫的声音咔然而止,满场寂静。

    魏晋以来,世家门阀、地方豪强、达官贵人的子弟都在家学、族学之中学习。

    无论他们学业如何,日后都能借助家族的权势为官、为将。因此,在当下顶级阶层之中,普遍存在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而外来的、孜孜不倦授课的老师,在世家门阀眼中,也不过是一个聘请而来的教书匠而已。

    而那些开门授徒、教书大儒的目的是赚取养家糊口的钱财,于是又被衣食无忧、自命清高的大儒斥责为品德鄙俗。

    如是一来,老师的社会地位十分卑微。

    眼前这些大儒都是有见识的人,自然知道知道老师社会卑微的弊端,而这篇《师说》正是针对这种时弊畅所欲言,为天下老师正名!

    有着春雷一般的威力。

    若是将先帝气势磅礴、充满帝王气的《伐突厥》战斗檄文撇开,那么这篇震人发聩的《师说》在大隋学术界完全当得起‘大隋王朝第一篇千古雄文’之称。

    许多人听到那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在脸红羞恼之余,亦不禁暗自反思:自己经受世人吹捧、门下学子阿谀,难道真的忘了求学初衷?治学之志?

    想到自己的所做所为,一些些人难免感到汗颜。

    过了许久,徐文远捋着胡须看了杨集一眼,赞叹道:“好个‘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今日拜读此文,实乃有生之幸,请大王谨受一拜。”

    说着,恭恭敬敬的一礼到地。

    “徐先生客气了,实不敢当!”杨集微笑还礼。

    “大王!”马嘉运亦是一礼到地,站直身躯道:“自晋以来骈文盛行,诸多文章都不重视思想内容,过于追求讲求词句上的华丽,尽管也有成就很高的作品,但却导致浮靡之风盛行天下,且不说是诗词了,便是文章也是如此,所以华美文章虽多,可传世之作极为寥寥无几。”

    “而大王这篇《师说》却以朴素词汇诉尽深刻哲理,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极有先秦之古风,定然会永世流传。”

    “过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