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253章
阴国的报业很发达,最古老的报纸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长年累月下来,阴国人都习惯了看报纸,阴国也有着世界传媒王国之称。
也因此,在后世互联网时代,很多国家报业急剧衰弱时。
阴国报业虽然因为大环境影响,行业也出现了衰退,但是依旧能够运营下去。
阴国的报业发达,大型报纸自然就有很多。
比如诞生于1785年元旦的《泰晤士报》,阴国的第一主流大报纸,被誉为“阴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是一份对全世界正治、经济、文化发挥着巨大影响的报纸。
《泰晤士报》定位是主流高端,读者自我定位是正治家和社会精英,当然普通民众也喜欢看。
在1981年的时候,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花了2200万英镑收购了《泰晤士报》。
除了《泰晤士报》外,还有定位为自由民主派的《卫报》,读者多是年轻人,在欧洲知识界有很大的影响力,中产阶级同样青睐,《卫报》的特点是热爱生活、热爱和平。
唯一没有公开支持某党派的是《独·立报》。
阴国最高端,对阴国正治和阴国社会有很大话语权的《金融时报》,财经新闻方面的南玻旺。
曾经一度当过阴国报业老大的《每日电讯报》,全国日发行量在一百六十万份左右,读者是广大中产阶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正治立场。
主打严肃路线,读者是中产阶级,偏向女性方面,女性读者比例最大的《每日邮报》。
文章短小精悍,文字通俗易懂,适合普通老百姓和小知识分子阅读的《每日快报》,读者多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以娱乐、八卦、体育、丑闻为主的著名八卦报纸《每日镜报》,基本不涉及正治,但是喜爱调侃正治人物和抨击政党政策。
以及以中下阶层读者为根基,在上流社会臭名昭著,却又销量极高的《太阳报》。
值得一提的是,资料上显示,《太阳报》在1969年被鲁伯特·默多克给收购了。
当然,现在鲁伯特·默多克深知类似“高筑墙,广积粮,缓称々‖王”的道理。
所以尽管此时,他已经成为了奥大利亚的媒体大亨,且在阴国、米国、加大拿等国都有了媒体。
但是他还没有成立在未来赫赫有名的新闻集团。
此时浮在明面上的只是奥大利亚新闻有限公司。
上面的这些报纸,都是阴国全国性的大报纸,销量从七八十万份到几百万份不等。
在这个世界上,话语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权利,从古至今的掌权者都知道,这是能够影响政权的力量。
秦安来到伦敦,心中想法和目标十分地多。
但是他一个华人,想要堂堂正正地进入别人的圈子,让正客和资本家对他重视,就需要有让别人重视的东西。
依赖温莎家族固然有这个效果,撒钱也有这些效果,但要让这些效果更稳固的话。
控制一定的传媒力量,并且让自己本身成为一张巨大利益网的核心人物,要比来自谁谁谁的友谊,更加的稳固1万倍!
并且因为他的算计很依赖阴国的正治,所以斟酌之后,还是选择从媒体行业切入。
只要他握住了一定的话语权,正值激烈交锋的几个正党都会对他伸出手,希望它提供帮助。
当然前提是需要他的话语权足够的重。
也幸好,因为阴国曾经殖民全球,英裔后代遍布全球,所以相对于米国,阴国媒体行业对外的限制并不多。
鲁伯特·默多克是奥大利亚国籍,阴国是澳大利亚的君主国,所以鲁伯特·默多克有资格买下《太阳报》,甚至后来买下第一大报《泰晤士报》,以及欧洲最大的天空电视台。
而香江此时也还是阴国的殖民地,秦安是香江户籍,理所当然算是阴国公民,他也是有资格买报纸的,阴国法律没办法限制秦安。
有需求、有资格、有资本,秦安当然要好好挑选收购目标。
看完所有资料之后,秦安思考良久,从中拿出了两份资料,分别是《金融时报》和《每日电讯报》!
这两份,是最适合他收购的报纸!
《金融时报》的老上家,创办于1888年,是阴国最好,也是世界闻名的商业和财经报纸。
这家报纸,此时全球日总销量在 多万份,期中70%的销量由国外贡献。
这符合秦安的定位,而且也可以借这家报纸的渠道,对外宣传《秦安》杂志,不能让《财富》和《福布斯》专美于前。
威廉找来的商业情报资料里显示,此时的《金融时报》集团,归属于培生教育集团。
培生集团持有其71%的股权。
并且《金融时报》集团又持有《经济学人》公司50%的股权。
而《经济学人》公司,是世界四大财经杂志之一的《经济学人》的拥有者。
所以秦安只要收购了《金融时报》,就可以顺便把《经济学人》杂志也给收购了。
达成这一目的的话,秦安顷刻间就可以打造阴国最大的财经新闻公司,成为财经新闻领域的无冕之王,影响力可想而知。
到时候,香江有《天天日报》和《秦安》周刊,阴国有《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杂志。
只要一整合,一个大区域性的传媒帝国就建立起来了,想想就让人激动
当然,收购《金融时报》的难度也很大,毕竟其母公司是培生教育集团,阴国文化传媒及教育行业的霸主,也是世界文化传媒及教育行业的霸主之一。
不过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