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09殖民计划  钢铁先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一条游弋的钢铁巨鲸,他清楚地知道,帆船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至少在他的皇家海军中,该画上句号了。

    他站在悬崖边,望着港口里停泊的护卫舰。帆布在风中鼓胀,像一群展翅的白色海鸟。这些舰艇在需要大规模改装之前,至少还能服役很多年,但“很多年”在时代的洪流里,实在太短了。

    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成型:真的可以把这些旧舰艇卖给盟友。既能收回一部分成本,又能加强与盟友的联系。然后,用这笔钱,建造真正的蒸汽战舰——那些以钢铁为骨、以煤炭为食的巨物,才是未来海洋的主宰。

    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过来,拂动他的披风,衣角拍打在礁石上。亚历山大握紧了拳头,指节泛白,眼神坚定。陆军的优势已经稳固,接下来,该让他的海军,也跟上时代的步伐了。

    亚历山大苦笑着用指节叩了叩桌面,红木桌面上堆积如山的文件被震得微微发颤,最顶端的羊皮纸滑落一角,露出“冈比西斯级战列舰设计草案”几个褪色的字迹。他抬手按了按发胀的太阳穴,指尖掠过那些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谁能想到,不过几年时间,当初耗费他无数心血绘制的蓝图,如今竟成了废纸。

    那些关于木质船身如何加装铁甲、风帆与蒸汽机如何协同的构想,在全钢船体的可能性面前,显得如此笨拙可笑。他拿起最上面的一张图纸,对着光线看了看,纸页边缘已经泛黄,折叠处的纹路深如刀刻,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或许日后该给它换个名字,比如“旧时代的余晖”?卖给格拉纳达或罗曼蒂克的盟友倒也合适,那些还在依赖风帆战舰的国家,想必会把这“半铁半木”的设计当成宝贝。

    思绪转回到眼前,他推开那堆废弃的蓝图,在空白羊皮纸上重重画下一道直线。新型船只,必须配得上以他妻子们的名字命名——那些温柔又坚韧的女性,值得更坚固、更迅捷的载体来承载她们的荣光。窗外的钢铁厂烟囱正喷吐着浓烟,像一根直指苍穹的黑色柱子;锻铁作坊的叮当声顺着风飘进书房,清脆又密集,提醒着他:随着钢铁产量以每周百吨的速度攀升,主要城市的煤铁复合体日渐成型,全钢蒸汽动力船只的诞生,不过是时间问题。

    他笔尖一顿,在纸上圈出“可升级”三个字。这才是关键。眼下的技术瓶颈如同层峦叠嶂,谁也说不准五年后会有什么新突破。必须预留足够的改造空间,就像给树苗留下伸展根系的土壤。那么,动力装置该选哪种?他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最终落在“立式三胀式蒸汽机”几个字上。

    这种复合式蒸汽机的原理在他脑海中清晰如绘:高压蒸汽先在第一个狭小汽缸里积聚力量,像被压紧的弹簧,随后压力稍降,涌入容积更大的低压汽缸,在那里彻底释放能量,推动活塞往复运动。三个阶段的能量梯级利用,比单缸蒸汽机效率高出近一倍。至于配套的高压水管锅炉,更是个精巧的设计——水管在炉膛内迂回盘绕,火焰舔舐着管壁,水在管中沸腾成汽,热量利用率远超传统的火管锅炉。他仿佛能听到蒸汽在管道中奔涌的呼啸,带着金属的震颤,像巨兽在低吼。

    放下笔,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港口的方向。无畏舰那样的钢铁巨物固然是战争的艺术品,炮塔林立,炮管如林,想想都让人心潮澎湃。可他所处的时代,对手的海军还在依赖前膛炮和木质船身,那些帆船的侧舷像薄纸一样脆弱。在这个年代造无畏舰?无异于带着火枪参加弓箭对决,徒然耗费资源。

    他现有的护卫舰已经足够横扫海域了。那些橡木船身的战舰,帆布在风中展开时像一群展翅的白鸟,曾是他的骄傲。可骄傲不能当饭吃——木制船身在风暴中像蛋壳般易碎,遇上礁石更是九死一生;更要命的是依赖风力,有时候眼睁睁看着敌船溜走,却只能在原地打转,像被捆住了手脚。

    亚历山大的指尖划过窗棂,木头的纹理磨得指尖发痒。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海域,海平线与天相接,一片蔚蓝。他要的不是称霸南海的一时之快,而是支撑起一个全球帝国的海上脊梁。舰船必须迅捷如飞,坚固似铁,才能在万里波涛中保障航线畅通,才能把他的意志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那么,答案就很明显了。他在纸上写下“轻巡洋舰”四个字,笔尖用力几乎戳破纸页。这种舰型全身覆盖厚重装甲,船身却相对紧凑,不需要动辄上千的船员,航速轻松突破20节——比最快的帆船还要快上一半。

    记忆深处,一艘战舰的轮廓渐渐清晰。1905年的柯尼斯堡级巡洋舰,简直是为此刻的需求量身定做。他闭上眼,就能勾勒出它的模样:两台蒸汽机驱动两副螺旋桨,11台锅炉在舱底熊熊燃烧,烟囱里浓烟滚滚,像两条黑色的巨龙;航速可达23节,在海面上跑起来如履平地。十门10.5厘米火炮沿甲板排列,像蓄势待发的猛兽;两具45厘米鱼雷发射管藏在侧舷,虽然目前的鱼雷技术还不成熟,但预留位置总是没错的,等技术突破了随时可以加装。

    甲板装甲厚达80毫米,指挥塔更是用100毫米厚的钢板包裹,足以抵御中小口径火炮的轰击。舰长115.3米,舰宽13.2米,吃水5.29米,这样的体量既能在远洋破浪,又能驶入近岸港口。补充一次煤炭,就能续航5750海里,足够横跨大洋。

    他在图纸上勾勒出舰桥的轮廓,突然想起了妻子们的笑容。或许,可以叫“阿德拉级”?用他最爱的人的名字来命名,让这些钢铁巨舰带着她们的名字,驶向星辰大海。

    不过,他很快又摇了摇头。港口的船坞还在扩建,起重机的钢架刚搭到一半;锻造大型钢构件的设备刚刚订购,铁轨上还蒙着防锈油;熟练的技工还在培训,学徒们连扳手都握不稳……要造出这样的钢铁战舰,至少需要五年。五年后,等他击败征讨军,结束统一战争,那时的工业基础才能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工程。

    亚历山大指尖摩挲着黄铜望远镜的边缘,冰凉的金属让他清醒。镜片里映出港口正在扩建的船坞,吊臂像巨人的手臂在挥动。他微微眯眼,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掩饰的笑意。三十岁出头……一想到那时自己将站在轻巡洋舰的舰桥上,迎着新大陆的朝阳扬帆远航,他就忍不住心头发痒。

    “土著们见到赞赞军的栓动步枪和重机枪时,会不会以为是天神降临?”

    他对着空无一人的书房喃喃自语,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想象着那些人目瞪口呆的模样——粗糙的长矛在钢铁枪管前颤抖,脸上的图腾油彩被枪声震得簌簌掉落,像下雨一样。这念头太过有趣,他竟“噗嗤”笑出了声,连忙端起咖啡杯掩饰,滚烫的液体滑过喉咙,带着点微苦的焦香,“是不太公平,但人生本就如此,不是吗?”

    放下杯子时,杯底与托盘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像一颗石子投入静水。他忽然挺直脊背——他会是第一个踏上新大陆的白人。

    这个认知像颗糖块在舌尖融化,甜得让他指尖发麻。可随即又皱起眉:现有的货船太慢,运兵船更是简陋,怎么配得上他的殖民计划?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