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就在老太太世界观快要崩塌的时候,李石说的兴起,觉得之前的思路在这会又有了不少新的拓展,顿时手有点痒痒,突然转头问一旁的贺雅茹:“贺姐,这里有笔墨吗?”
贺雅茹虽然听不太懂小姨与李石聊的东西,但一直和吴媛在旁边安安静静听着,这会就像是被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的中学生一样,连忙站起来,回道:“有,就在那边柜子里,我去拿。”
说真,站起来走向贴着照片那面墙的对面,这边放着一排木质柜,打开其中一页门,从里面取出笔墨纸砚。
李石提醒道:“如果有现成的墨汁,就拿墨汁。”
他现在迫不及待想实践脑海中得到拓展的思路,嫌弃研墨时间慢。
等贺姐把笔墨纸砚拿来,他快速倒了一些墨汁,铺开纸,提笔蘸墨,直接书写——永和九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边写边道:“就以‘永和九年’这四个字为示例,我的书法风格,受诸多古今书法家的影响,但其中影响最大的,王羲之自然是其中之一,循书法风格演化脉络,究其师承,先后应该是蔡邕到蔡文姬,蔡文姬到钟繇,钟繇到卫夫人,卫夫人到王羲之,最后就是我。”
“那么,如果是蔡邕来写‘永和九年’这四个字,应该是这样。”
李石提笔,稍微沉思两秒钟,先在宣纸最上端,写下骨气洞达的四字隶书——永和九年。
“接下来是蔡文姬,她来写,应该是这样。”
又沉思了三五秒钟,再次提笔,在下方继续用草书,写下法度严谨,却又俊逸洒脱的“永和九年”。
“你们注意看,虽然是不同的书体,但基础笔画上的技法,是有传承的,比如‘永’字上这一点……”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老太太吴秀林,因为她知道李石前面讲的就是书风演化,所以一下子明白了李石在做什么——他这是要循着师承,用每一位书家的风格来写“永和九年”这四个字啊!
这……
一时间,她有点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只瞠目结舌地看着。
“接下来是钟繇,这位正书之祖,应该会这么写。”
“再接下来是卫夫人……然后王羲之了,这位的字大家都很熟悉。”
写到王羲之的风格,贺雅茹也反应过来了。
她虽然不太懂那些高深的书法理论,但看字还是会的,前面四位书家,四遍“永和九年”,虽然是不同的书体,不同的风格,但每一遍都写的那么好。
“王羲之书法,不管哪个字,不管是洒脱俊逸,还是委婉含蓄,总包含着一股中正平和的气质,简直就是我们古代文人最憧憬的隐士高人模样,所以他的‘永和九年’,是这样的。”
李石拿笔在砚台边匀了匀笔尖的墨汁,很随意继续写道。
他如今已经进入了学习状态,看着好像是在给大家讲解,实则也是厘清自己刚刚拓展的思路。
所谓教学相长,便是如此。
这次的四个字写完,旁边的贺雅茹忍不住抬起玉手揉了揉眼睛。
天下间所有学书法的人,不说百分之百,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临过《兰亭集序》,她自然也不例外,而且还临过很多遍,对于王羲之版本的《兰亭集序》开头四个字自然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反复看了一会,连李石最后说什么,她都没顾着听了,甚至忍不住拿出手机,在网上搜了一张《兰亭集序》的高清图片进行对比。
“果然一模一样!”
而另一侧,她小姨吴秀林水平比她高多了,不用搜图片,便第一时间看出了这四个字与神龙本《兰亭集序》在“形”上高度相似,包括一点一横,一撇一捺之间的种种细节!
她惊叹亲眼见识到了李石临摹能力的同时,也越发着重听李石口中叙说的书论。
全神贯注,生怕错漏了半个字。
李石最后用自己的风格写了一遍“永和九年”,暂时放下笔,对着纸上的六行“永和九年”,总结性的分析道:“书法技法的演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不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必须遵循天理,是物理和数学、化学决定其发展方向,而书法是艺术,更多的取决于‘人心’变化,包括社会审美与个人审美,比如这个‘和’字……”
贺雅茹觉得自己反正听不懂,索性把注意力放在字上,
她目光下意识上移,又搜索其他几位书法家的字,然后对比纸上的“永和九年”。
“钟繇的《宣示表》……太相似了。”
贺雅茹查着查着,忽的身体一颤,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念头——难道让上面四位书家来写这四个字,也真的会写成是这样吗?!
她想起那天李石在茶楼,用很短的时间,就把她的字临摹的连她自己都分辨不出来的程度。
抬头,视线向已经停下写字的李石。
她本来是想看李石的,但扫过小姨的时候,目光不由停下来,注视着这个世上最后一个自己还珍视在意的长辈。
她发觉对面的小姨,这会跟小学生上课一样,听的那么认真,甚至都能在她有些凹陷的双眼里看到浓烈的求知欲!
贺雅茹又闪过一个吓了自己一跳的念头:小姨不会也想拜李石为师吧?
这个念头一生,越想越觉得有可能。
小姨越老越像任性的小孩,想做什么就会去做,早已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了。
“不行,要阻止这个事发生,小姨都七十多岁了,怎么可以拜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年轻为老师呢?”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