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701人与狗都请勿模仿  宋檀记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大晚上的,实景地图看起来实在模糊,但知道人是沿着大路在走,何况就没那么担心了。

    他问陆川:“何陀螺要是你的小孩,你怎么教育啊?”

    陆川沉吟一瞬,郑重道:“我不可能有这样的小孩。”

    何...

    今日无特别事件。

    只是又熬了一锅红豆汤,

    放凉了,等有人来说,

    他想一个人静静地喝。

    宋檀将记录本轻轻合上,指尖在封面上停留片刻。窗外夜色浓稠,巷口的梧桐树影被风推着,在墙上摇晃,像一部默片里缓慢倒带的旧时光。她起身走到灶前,掀开砂锅盖,红豆已炖得绵软,沙沙地融在糖水里,香气不张扬,却能顺着呼吸一直沉到肺腑深处。她没加桂花,也没洒陈皮丝??这一锅,是留给沉默的。

    电话铃响时,已是凌晨一点十七分。

    来电显示“未知号码”,声音从那头传来,是个女人,年纪难以判断,语调平稳得近乎机械:“我看到你们店门口贴的‘寻味计划’公告……我想找一种味道,但我不能说名字,也不能说地点,更不敢提人。”

    她顿了顿,“但我记得那种甜,是苦之后才来的。”

    宋檀没打断,只轻声应:“你说。”

    “每年清明,我妈都会做一种糯米糍,外皮用艾草汁染过,绿得发暗,里面包的是黑芝麻和一点点咸豆沙。她说,苦尽甘来,人才活得踏实。可我八岁那年,她被人带走,再没回来。后来我才听说,她是替别人顶了罪……而真正该坐牢的人,是我爸。”

    她的声音终于裂开一道缝,“我恨她走得太早,也恨她为什么不逃。可这几年,每到清明,我都梦见她在厨房搓糯米团,背影瘦得像纸片。醒来后嘴里仿佛还含着那股艾香混着咸甜的味道……我试过很多次复刻,可怎么做,都不对。”

    宋檀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母亲日记中一页泛黄的笔记:“艾草须采清明前三日晨露未?时的嫩尖,揉汁前以井水浸七刻,去涩存清气;咸豆沙不可多,仅半勺足矣,为的是让舌尖先觉微咸,继而芝麻香涌上,最后糯米皮的韧劲托住一切??此谓‘负重之甜’。”

    “你愿意来店里一趟吗?”宋檀问,“我可以试着为你做一次。”

    对方沉默良久,终是低声道:“明天下午三点,我到。”

    挂了电话,宋檀没睡。她翻出储藏室最底层的一个竹篓,取出几束风干的艾草,是去年一位老中医家属送来致谢的礼物,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药膳配方专用。“药食同源”,那人曾说,“有些病不在身,在命;有些疗愈,也不在药,在味。”

    她将艾草泡入陶盆,加入昨夜接的雨水浸泡。又取出一罐密封的黑芝麻,是上个月从皖南山村收来的农家土法石磨粉,颗粒粗细适中,带着阳光晒透谷壳后的焦香。至于咸豆沙,她决定不用市售成品,而是亲手炒制:红小豆提前泡发十二小时,慢火熬烂,滤去粗渣,再拌入海盐与猪油反复翻炒,直至成团不粘铲。

    凌晨四点,她开始和面。艾草汁滤净后混入糯米粉,加少许粳米粉增加韧性,揉成柔软却不黏手的面团。每一团都用手心温度搓圆,再压扁成碗状,填入馅料,封口搓圆,整齐码进蒸笼。蒸锅用的是老式杉木笼,底部垫着玉米叶,能让蒸汽均匀渗透,又添一丝植物清香。

    六点整,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蒸笼掀开,绿莹莹的糯米糍静静躺在叶上,热气氤氲中艾草清芬缓缓释放,夹杂着芝麻油润的醇厚与那一抹不易察觉的咸意,仿佛把整个春天的哀愁都裹进了这小小一枚团子。

    宋檀将九枚装入青瓷盘,第十枚单独包好,放进一只素布袋,系上麻绳。她在袋子一角绣了朵小小的白花??不是装饰,是暗语。多年前母亲留下规矩:凡绣白花者,代表“此味非慰生者,乃祭亡魂”。

    下午两点五十分,门铃轻响。

    女人准时出现。她穿一件灰蓝色长衫,头发挽成低髻,面容平静得近乎冷淡,唯有手指紧紧攥着挎包带子,指节泛白。她看见那盘糯米糍时,瞳孔猛地一缩,像是被烫了一下。

    “我没告诉你配方细节。”她喃喃道。

    “但你描述的‘苦尽甘来’,已经足够。”宋檀轻声说,“还有你梦里的背影??一个宁愿背负罪名也不愿孩子活在污名中的母亲,做的甜点,一定藏着这样的逻辑。”

    女人坐下,拿起一枚糯米糍,咬了一口。牙齿穿过柔韧的外皮,芝麻馅流淌而出,初尝微咸,继而浓郁回甘,尾调竟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药香??那是艾草经过岁月沉淀后的气息,也是记忆穿越时间的凭证。

    她忽然放下筷子,抬手捂住嘴,肩膀剧烈颤抖起来。

    “我以为……我以为她是懦弱。”她哽咽着,“我以为她怕事、怕争、怕得罪人……可原来,她是把最难吃的苦,一口一口吞下去了,然后给我留了最后一口甜……”

    泪水滑落,滴在盘边。

    宋檀没有递纸巾,只是默默将那只素布袋推到她面前。

    “这是第十个。”她说,“带回去,摆在她照片前。告诉她,你终于懂了她的苦心。”

    女人抬起头,眼中泪光闪烁,却露出一丝极淡的笑:“你知道吗?我今天本来打算,如果做不出来,我就去跳江。我觉得连这点味道都找不到,说明她真的彻底消失了……可是现在,我好像又听见她在厨房叫我‘囡囡’了。”

    宋檀摇头:“不是你听见了,是你终于敢听了。”

    几天后,宋檀收到一张明信片,背面印着江畔黄昏的照片,字迹清秀:

    > “我把那个糯米糍放在妈妈遗照前,点了支香。

    > 晚上做了个梦,她穿着当年那件蓝布围裙,笑着说我胖了,该少吃点甜的。

    > 我哭着点头,嘴里却还是甜甜的。

    > 谢谢你让我知道,有些告别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重逢的方式。”

    与此同时,“寻味计划”第二期悄然启动。这一次的主题,是一道几乎无人提及、却深埋于集体创伤中的味道??**知青食堂的冬瓜汤**。

    线索来自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张模糊的老照片:一群年轻人站在土墙食堂前,手里捧着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