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0章 于谦问罪  我成了大明勋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百分之百。
    毕竟满朝大员们只是独善其身,不代表着他们没有能力,看不出来这份治水策的含金量。如今有了自己主动背锅当这个担保人,锦上添花赈灾救民的事情,他们还是愿意做的。
    “谢陛下!”
    徐珵同样高呼谢恩,但他心里面有着一丝落差,明明是自己上疏的治水策,为何皇帝眼中就只看到沉忆宸?
    “诸爱卿还有其他事启奏吗?”
    收好治水策,朱祁镇向着殿内文武百官询问了一句。
    同时鸿胪寺鸣赞官也向前跨了一步,如若无事的话就可以退朝了。
    “臣有本奏!”
    就是群臣准备磕头恭送朱祁镇退朝的时候,通政使李锡站了出来启奏道:“臣弹劾兵部右侍郎于谦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
    弹劾于谦?
    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沉忆宸内心勐的悸动了一下。
    如果说大明正统朝时期,有哪一个真正做到了放下个人荣辱,以天下为己任,那么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于谦!
    他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着“从道不从君”的治世精神。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可谓国士无双!
    徐有贞的出现,就让沉忆宸憧憬过,何时能在大明中枢见到大名鼎鼎的于谦。
    结果现在听到了他的名字,只是没想到却在被人弹劾。
    通政使可不是什么小官,他乃明朝通政使司的主官,与六部并列为大九卿之一。
    所以李锡站出来上奏弹劾,朱祁镇也只能按捺住那股想退朝的心思,认真询问道:“李爱卿,细说于侍郎如何自代了。”
    “回禀陛下,兵部右侍郎于谦长期巡抚河南、山西两地,久未得到升迁机会,于是心生怨恨不满。前些时日上表举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其职位后,就自行回京!”
    “此乃擅离职役,方命(抗命)不忠之举,还请陛下治罪!”
    听完通政使李锡的弹劾详情,沉忆宸震惊的呆在原地,历史上于谦被弹劾问罪的一幕,居然就这么突然发生在自己面前。
    于谦宣德五年出任河南山西巡抚,至正统十年已有十五年之久。按照明朝早期规定,巡抚出镇不得携带家眷,也就是说这十几年时间以来,于谦始终与家眷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
    十五载时光,足以让一个人从青年走向中年,从中年走向暮年。可不是什么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几个字,就能轻松带过去的。
    长久的外放为官,让于谦厌倦了官宦仕途,于是他在上疏奏章中写道“在外年久,乞召回京”,期望能回京任职。
    结果上表奏章压根就没人叼,于谦一时冲动之下,举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职位,然后就拍拍屁股走人,擅自离职回到了京师。
    本来这种事情可大可小,但于谦归心似箭,动作实在有些过于快了。举荐别人替代的奏章还没送到京师通政司,他本人倒是先回京师了,这直接变成了擅离职守。
    哪怕到这一步,看在于谦十几年功劳苦劳的份上,朝廷大概率也会和稀泥批评两句算了。
    偏偏于谦为人清廉正直,其他官员到京述职,都会争相给王振献金求媚。而他每次进京奏事,两袖清风不带任何礼品,更没有谄媚王振的想法。甚至还写了首《入京》诗明志,讽刺了进贡的歪风。
    以王振的性格,你得罪了他哪怕没把柄,也要创造出来把柄问罪。
    现在于谦搞出了擅离职守的事情,简直是正中王振下怀,立马就叫通政使李锡弹劾。并且还把事情给扩大化,上升到了抗命不忠的地步,势必要一举把于谦给拿下问罪!
    听完通政使李锡的阐述,明英宗朱祁镇脸色凝重起来,把目光看向了吏部尚书王直问道:“王爱卿,确有此事?”
    外官只有一种情况下能返京,那就是述职期间回京“朝觐考察”。
    官员朝觐考察事情由吏部负责,所以于谦到底是不是擅自回朝,王直就能给出确切的答桉。
    “回陛下,确有此事。”
    “好,朕令都御史、大理寺卿彻查此事。”
    “臣遵命!”
    都察院都御史王文跟大理寺卿俞士悦出班领命。
    对于朱祁镇而言,官员入狱调查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别说区区一兵部右侍郎,就连六部主官跟勋戚都会没事去大狱里面走一遭。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走走过场,很快就会释放并且官复原职。不过沉忆宸听到后却感到不容乐观,因为主管此桉的都御史王文,就是王振的人。
    之前王振侄子王山当法外狂徒,强抢指挥使妻妾,反倒把审问的大理石少卿薛瑄给罢官削职。靠的就是掌控了都察院,才能如此颠倒黑白。
    现在于谦由都察院审问,恐怕下场好不到哪里去。
    “退朝!”
    见到无人启奏,鸿胪寺鸣赞官宣布退朝。
    恭送朱祁镇离去后,沉忆宸忧心忡忡的准备返回公府,看看能不能打探一下于谦的消息。
    就在此时徐珵靠了过来,向沉忆宸行礼道:“沉修撰今日相助,在下感激不尽!”
    “为国为民之举,徐前辈毋需客气。”
    沉忆宸不想揽功,帮助徐珵纯粹是出于大义,并无私情。
    “如若没有沉修撰仗义执言,这篇治水策可能就此埋没了。日后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