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2章 帝国之殇  我成了大明勋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应该的仪容!
    明白了王振的意思后,朱祁镇深深吸了一口气压制住内心澎湃情绪,然后把目光看向了英国公张辅。
    常言道老成谋国,此刻他能依靠的重臣,也只有张辅了。
    “既然岱总汗信心满满,把本公也不妨透个底。各地勤王班军已经开赴京师,不日将驰援土木堡,相信蒙古大军没这个能短时间内击败十几万亲征军。”
    “另外成国公已经修整完毕,我们手上依然还有着数万可以匹敌的骑兵,你们真的就以为自己胜券在握了吗?”
    英国公张辅半真半假的彰显着明军力量,让脱脱不花明白亲征军并不是败局已定,鹿死谁手未可知。
    真要是把明军给逼急了,鱼死网破之下完全可以给予蒙古人极大的杀伤。相比较仅仅只有数百万的蒙古人,明国人口千千万万,对方承担不起同归于尽的伤亡。
    听闻英国公这话,脱脱不花没有了之前的张狂,脸上流露出一种将信将疑的神情。
    这并不是说蒙古人傻,随便说说就能轻易上当。恰恰是明朝开国七十余年的不断北伐,让他们骨子里面有着一种处于弱者的畏惧,对自己能剿灭明国大军,拿下明朝皇帝没有信心。
    别说是脱脱不花,哪怕雄才大略的太师也先,从始至终制定战略计划,都没有想过能彻底击败明国亲征军。
    这种骨子里的畏惧,直到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获,才彻底的打破。
    并且攻守之势异也,明军开始跟蒙古人野战,出现了一种胆怯。
    “那英国公能开出怎样的筹码?”
    对于明国的羞辱差不多了,再得寸进尺下去,恐怕就如英国公张辅说的那样,对方将鱼死网破。
    到了这一刻,脱脱不花才正式展开“议和”。
    “岱总汗令蒙古大军让出一条前往桑干河的通道,朝廷可以接受每年一次的朝贡,同时开放一处关口进行贸易互市。”
    “至于撤掉大同、宣府之间的烽燧边堡,赔偿蒙古铁器、银钱,锦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大明祖训不赔款,不纳贡!”
    赵宋的靖康之耻,对于后来的汉家王朝造成了极大的警示,同时向异族称臣纳贡,也成为了士大夫跟万民共同抵制的底线。
    后世着名的那句“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某种意义上并不是朱明自己骨气如此,而是达成了一种天下共识,哪怕皇帝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朱祁镇敢答应这样的条件,等同于挑战朱明坐稳天下的法理根基,哪怕能安安稳稳的回到京师,接下来也将要面对万众声讨的局面。
    听到英国公居然答应贸易互市,脱脱不花心中生出一股暗自狂喜,可他表面上依旧不动声色道:“想要让出一条通道可以,不过贸易互市的关口必须放在辽东!”
    能成为一方首领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傻子。
    脱脱不花之所以会轻易答应也先来明军营地议和,自然有着属于自己的算盘。
    鞑靼部虽然在辽东获得了地盘跟人口,实力在茁壮增长中,但蒙古对明帝国的朝贡体系跟贸易,依旧在瓦刺部的掌控中,其中差距不是地盘跟人口可以弥补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蒙古草原不产铁器,更别说冶铁这种工业技术。鞑靼部想要增强兵马实力,总不可能靠着兽皮做铠甲,用木头做箭头吧?
    瓦刺这些年能称霸蒙古三部,靠的就是跟朝贡跟贿赂大同镇守太监郭敬,从而获得了明国的盔甲兵器,装备上彻底碾压了其他蒙古两部。
    脱脱不花身为蒙古大汗,不可能甘愿成为一个臣子的傀儡,他需要打造一支属于鞑靼部的精兵,这样才能真正光复成吉思汗的荣耀!
    “可以,但明军出动过程中,必须保证蒙古大军后撤十五里!”
    英国公张辅不在乎贸易互市的关口开在哪里,更不在乎脱脱不花的小算盘。
    相反脱脱不花有野心成为真正的蒙古大汗,这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是一件好事,说不定能彻底引发蒙古人的内乱,复现当年强汉分化匈奴的过程。
    多年的战争经验,让张辅明白取水是一条生路,同样也可能成为一条死路。
    如果蒙古大军抓住这个空隙朝明军发动进攻,没有土木堡的城墙跟阵型防守,广阔的河畔平原是抵挡不住铁蹄的冲锋。
    十五里,就是留给明军列阵防守的时间!
    “英国公爽快,我蒙古儿郎同样豪爽,就十五里!”
    脱脱不花直接就答应了下来,也先的计划中只要明军愿意走出土木堡,十几里地根本就不成问题。
    历史上同样的十五里地,并没有阻挡住蒙古铁骑的杀戮!
    各方盘算之下,议和比想象中要更加快速跟高效。目送着脱脱不花率领着怯薛军离去,英国公张辅立马朝着朱祁镇禀告道:“陛下,取水过程凶险万分,请务必下令各军将领约束部下,保持着战备队形!”
    “朕知道了!”
    朱祁镇很不耐烦的摆了摆手,脱脱不花的羞辱让他此刻憋屈不已,更多是想着在取水之后,如何能让对方追悔莫及。
    “传令下去,全军移营桑干河,保持战备队形!”
    亲征军前往桑干河取水的圣谕,终究还是被下达了,太师也先终于等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时机。
    正统十三年八月十六日,按照议和的约定,明军探子发现包围土木堡的蒙古大军全面撤退,留出了一条通往桑干河的道路。
    这对于已经在烈日炎炎下,炙烤三日无比缺水的明军而言,堪称是一条救命通道。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