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2章 王振背锅  我成了大明勋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禀告说沉忆辰居然无召率军入京,这下皇太后孙氏更是怒不可遏,再也顾不上什么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直接来到了奉天殿议事。
    毕竟明朝有过太皇太后张氏摄政多年的先例,文武群臣们对于太后干政早就见怪不怪,只要不是特别过分,几乎上听之任之,更别说现在群龙无首的境地下。
    没人承担的起责任,自然就没人敢说话,看着殿内群臣皆是沉默不语,皇太后孙氏这才冷冷说道:“沉忆辰若是真心忠君爱国,那就让福建兵马驻扎在大沽口待命,让他孤身一人入贡觐见本宫!”
    不得不说,虽然皇太后孙氏的政治手段,相比较太皇太后张氏,那简直就跟孩童没什么区别。但毕竟是常年呆在宫中,对于如何处理“权臣”,那还是得心应手的。
    不管沉忆辰有没有谋逆之心,当务之急是要让他跟兵马分隔开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统治者会时常让封疆大吏回京述职,一方面是削弱跟地方的联系,另外一方面到了京师便好掌控。
    “太后圣明,臣认为此举甚好!”
    工部尚书王佑当即表示了赞同,别说沉忆辰是个文臣,哪怕武将手中没兵,也翻不起什么风浪。
    “臣附议!”
    又是一位大臣站了出来,表明自己态度。
    确实这属于两全其美的办法,否则让沉忆辰领军风险性太高。
    “臣等附议!”
    转瞬间,殿内群臣纷纷表示赞同,哪怕对沉忆辰表示信任的钱习礼、高谷等人同样如此。
    “臣建议,让于少司马前去传旨,行驶兵部职权!”
    户部侍郎奈亨趁机进言了一句,让兵部侍郎于谦传旨。
    要知道阉党目前两个眼中钉,地方上是沉忆辰,朝廷中枢就是于谦。
    正统十二年没有把于谦给整死,一直被王振视为耻辱。要不是东南、麓川、漠北三线同时面临战争危机,不好在这种时候朝兵部主官下手,否则定然不会让这个硬骨头活到今日!
    现在让这两个眼中钉去碰一碰,不管沉忆辰有没有谋逆之心,面对这种旨意也绝对心生反感,奈亨总算是抓住机会一箭双凋。
    “好,就让内阁起草于少司马传旨吧。”
    “臣,遵命!”
    这种时刻,哪怕明知道奈亨有挑拨离间的心思,于谦都不能表现出任何的迟疑,否则就会为两人带来祸端。
    同时于谦始终记得,当年沉忆辰前往山东上任时,曾与自己说过的一句话。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畏手畏脚退缩不前,这便是沉忆辰率兵赴京的初衷。
    他不怕被人误解,更不怕被人怀疑,于谦相信沉忆辰有这样肩负家国天下的胸怀!
    退朝之后,于谦携带着圣旨前往大沽,征召沉忆辰孤身赴京。与此同时大同方面,成国公朱勇却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本来成国公朱勇得到的命令,是与恭顺侯吴克忠一同殿后,掩护朱祁镇率领的京营主力大军撤退回潮。
    可偏偏明英宗决定撤退后,跑路的犹犹豫豫,始终存在着一种不甘心的心态。
    毕竟率领着二十多万大军北伐,对外号称是五十万大军,结果大仗一场没打,就灰熘熘的返回京师,这对于朱祁镇的自尊心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甚至他都可以想象,未来史书上会怎样记载这段历史。
    疲惫的回师大军一望无际,伴随着阴雨天气朱祁镇坐在龙辇上,心情也如同这天气一般阴沉。
    “先生,真的就如同朝臣谏言的那样,这仗不能打吗?”
    朱祁镇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苦闷,如同小时候那样,习惯性的找着王振宣泄。
    “军国大事,奴婢不敢妄言。”
    王振假装推辞了一句,其实他心里面的失落可能陛朱祁镇还要更甚。
    毕竟皇帝开疆拓土容易,太监想要建功立业难于登天,错过了这次随御驾亲征的机会,日后想要累积军功恐怕再无可能了。
    “先生何出此言,但说无妨!”
    “那奴婢就斗胆一句,一仗未打就撤兵,着实有损万岁爷龙威,日后如何御下统领群臣?”
    王振这句话,简直是说到朱祁镇心坎上了,他之所以会大肆重用太监,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对抗文官集团日益增长的权势。
    明朝的皇权确实远超前朝,并且在太祖皇帝朱元章时期达到了顶峰。
    可问题集权是要付出代价的,朱元章可以废除丞相,把军政要事一肩挑。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依旧能追随父亲脚步,政务上面没有懈怠,最多就是创建内阁制度来分担下自己的压力。
    但哪朝哪代,能保证每个皇帝都是勤政明君,可以天天起早贪黑的处理政务?
    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时期,皇权就开始逐渐衰退,就连批改奏章都嫌麻烦,拆分为票拟跟批红两部分权利,分别授予了内阁跟司礼监。
    自此,明朝权利中心从皇帝转向了内阁。
    不过真正起到超乎皇帝控制的制度,还是廷推的诞生!
    想想看明朝内阁成员、三品及其以上九卿,完全由朝臣们自己推选决定,皇帝只要同意盖章就行。
    这就意味着,当皇帝没办法肆意安插自己人,那么发出去的命令下面的官员就不一定听。从而造成了明朝中后期,皇命不出紫禁城的局面,无论崇祯皇帝怎么换内阁首辅都没用。
    朱祁镇并不蠢,相反他从小就天资聪慧,得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