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若论凉薄,谁能比得上皇家?  人在红楼,开局签到项羽传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神京,大明宫。

    这座大乾王朝最尊贵的宫殿,更是天下的权力中枢所在。

    谁曾想神京遍地还是一片漆黑时,大明宫已经亮起了灯火。

    “戴权。”

    “他走了?”

    宫门前,身穿龙袍的太上皇眺望着远处,开口问道。

    一旁伺候的大明宫内相戴权连忙上前回道:“禀太上皇。”

    “贾府那边的探子传来消息,骠姚校尉已经出发了。”

    “咳咳。”

    闻言。

    太上皇轻咳了几声,脸上浮现不正常的晕红。

    早年间,他也曾在军中征战,尤其是刚刚登基那一仗,太上皇身上也受了伤。

    能活到70岁,这已经是宫中太医技术精湛所致。

    “那孩子是个有把的,不似开国勋贵家里那些成日只知道狎妓玩乐的家伙。”

    “也该归他有这运道,贾家一门两府都肩在他一人身上。”

    “大乾天下许多人都道雍熙凉薄,可谁人知晓他却是最像我的皇子。”

    “顺安元年,三十万瓦剌骑兵叩关宣府、大同,二十万女真人攻辽东。”

    “朕亲率大军前往宣府御敌,辽东一路交由荣国公贾代善。”

    “可谁知女真鞑子不只是出动了二十万人,还有三十万大军埋伏在关外。”

    “只代善一路便有五十万敌,而大乾在辽东不过区区十五万人。”

    “那一仗,荣国公贾代善身死,宁国府一等伯贾敷身死,贾家二十余儿郎身死。”

    “若无辽东扛住五十万女真鞑子,恐怕朕也不能在宣府外击破三十万瓦剌骑兵。”

    “换而言之,贾家才是当之无愧的元从勋贵。”

    “战后,为了削弱开国勋贵,朕仅给了宁、荣二府当家人一个小小的一等将军。”

    “试问,谁还能比朕更为凉薄?”

    说到这。

    太上皇情绪激动,隐隐陷入了回忆中。

    他与二代荣国公贾代善乃至从小一起长大的挚友亲朋。

    正是因为贾府全力相助,太上皇才能从太祖诸多子嗣中脱颖而出,登基称帝。

    但是,贾家不惜冒着全族倾覆的风险去保住他的江山,他却暗地里算计削弱贾家,何其无耻!

    “唰!!!”

    听到这话,戴权脸色骤变,赶紧低下了头。

    这等辛秘怎能是他一介宦官听得呢?

    “老四还在派人盯着玄真观?”

    没一会儿,太上皇平复了心情,继续问道。

    “回太上皇。”

    “血滴子的人并没有从玄真观外撤去。”

    戴权恭敬的回答道。

    “呵呵!”

    太上皇听后,讥笑了声:“在收买人心这一点上,老四要是能有老十四三分功力就好了。”

    “他以为光靠空头许诺就能换来别人的忠诚?”

    “若非他紧逼不放,贾敬何至于到了玄真观同老十四再度联系上。”

    “这大好的局面就是因为他心胸狭窄,所以才会陷入如此僵局。”

    贾家同任何一家勋贵不一样。

    贾家虽然有站队支持某位皇子,可贾家更看重的是这大乾天下。

    因此,从雍熙帝登基那一刻起,贾家就放弃了对义忠亲王的支持,明面上的贾家族长贾敬一介进士成日里躲在府中同姬妾嘻戏玩耍。

    但雍熙帝还是没打算放过他,硬生生把贾敬逼得出了府,于都外玄真观出家。

    就是因为这种逼迫让贾敬感觉到危险时时刻刻存在,他才会不惜铤而走险,每年输送数万两白银给义忠亲王,用以支持义忠亲王起事。

    之所以太上皇退位三载,仍把持朝政,原因就在于雍熙帝睚眦必报,不懂帝王根本。

    正所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浩浩荡荡一个天下绝不是皇室陈家独自立下,而是四王八公十二侯、元从勋贵联手立下。

    要真是让这些勋贵都寒了心,那天下还有何人敢为皇室效忠?

    “太上皇。”

    “陛下前些时日欲调回潜邸心腹,于朝堂被拦。”

    就在这时,戴权补充了一句。

    “嗯?”

    太上皇眉头微皱,沉声道:“这才三年,他就等不及了?”

    “大乾沉苛无数,怎能一举荡平。”

    “此时贸然变法,岂非送给胡虏、白莲教机会。”

    “你去告诉周培公、张廷玉,朕不许那些人回来。”

    “另派人清除玄真观外眼线,护着贾府,别让人欺负了孤儿寡母。”

    张廷玉、周培公都是顺安一朝老臣,官至一品,乃是太上皇留给雍熙帝的辅政大臣。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