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3章 个体户第一街  重生:我的80年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123章 个体户第一街
    临近四月,羊城气温已达到20摄氏度。
    站在着名的bJ路步行街上,李建昆三人皆是一手拎包,一手挽着外套的造型。
    这样还是热得不行,裤子太厚了。
    所幸李建昆一早提醒过,都带着京城初夏的衣裳。
    当下首要问题是,得找个落脚的地方。
    “建昆,咱住哪啊?”
    “咱也没介绍信啊。”
    李建昆笑道:“到这边,你们还怕没地方住。”
    羊城,是这个国家几千年历史上,唯一没有封埠过的城市,包括清朝闭关自守时期。
    自古以来商贸发达,外来人员络绎不绝。
    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特殊身份,或者介绍信、回乡证这类玩意的。
    需求决定市场。
    bJ路步行街这边,四通八达,属于羊城建城时的始建之地,李建昆领着二人挨个巷子寻找。
    “你们看头上,这天线是真他娘的多啊!”
    “这边人真这么有钱,家家户户都有电视?”
    小王和陈亚军昂着脑壳,头顶密密麻麻的鱼骨天线,在他们眼中充满科技感。
    “能住这地界的人,钱嘛肯定是有些的,不过主要还是能收好多台。”
    李建昆随口解释一句。
    70年代末,在内陆地区,电视机还是绝对的稀罕玩意,一般只有事业单位有,作学习之用。
    老百姓虽然稀罕,但购买需求并不是很高。
    没几个台啊,见天放新闻。
    但羊城这边可不同,港城就这么近,鱼骨天线撑起来,能收到老多特得劲的节目,有些一言不合就抱着啃……
    想想看,这得是多大的诱惑?
    攒钱买电视,成为各家的头等家庭计划。
    欲望决定购买意向值。
    “建昆,看,住宿!”
    小王伸手一指。
    这不就找到了吗?
    在一栋民宅的最底下,有个台阶下去,约莫是地下室,一扇小门,旁边支一木牌匾。
    李建昆也不挑,能住就行,他倒是想去住白云宾馆啊,但光有钱还真没用。
    三人拾阶而下,进门便是柜台,左右各有一条廊道。
    服务员是个胖脸姑娘,二十几岁,还挺热情,忙起身迎接。
    开口便是普通话,“三位住宿?”
    “我们没介绍信。”
    李建昆直截了当道。
    “不是外来的吧?有能证明身份的东西吗?”
    外来的得报备,每天!
    三人齐齐点头,这个倒是有,没有身份证的年代,出远门谁都不会忘记带个能证明身份的物件。
    社员证啊,居民证啊,户口簿啊,学生证啊……
    最好用的,当然还是单位的介绍信,介绍你去跟单位有关的定点地方。
    同体系内的同志嘛,一家亲。
    正好有三人间,李建昆掏钱开一间,按床位收费,一张床位每日一块五。
    谈不上便宜,但挺人性化。
    房间格局没啥好说的,三张木板床一字排开,泛黄的床单,一张长条桌,上面摆着三只暖水瓶。
    水房和卫生间共用,在廊道尽头。
    三人麻利换上夏装,清爽不少,在火车上睡饱了,也不困,钱票带上,衣服搁房间,锁门。
    觅食去。
    羊城吃的那可就太多了,上午11点多,正值饭点,哪条街道上都弥漫着食物的喷香。
    走进一家较大的国营馆子,都想吃个新鲜,小王要了份加鸡蛋加肉丝的豪华肠粉,陈亚军要了份腊味笼仔饭,李建昆要了份牛腩煲仔饭。
    没得编排。
    那叫一地道。
    许多匠心和良心方面的东西,别看时代在发展,后世拍马都不及。
    吃饱喝足后,小王和陈亚军都瞅着李建昆——活动怎么安排,不都指着他么。
    他说的,他门清。
    “走吧,带伱们去块宝地。”
    李建昆站起来,笑着一吆喝。
    这话不吹水,甚至都委婉了。
    眼下这个国家之内,再没有任何一处地方,能比这里更适合个体户进货。
    像汉正街、城隍庙、桥头镇……这些个小市场,在它面前,内都得是弟弟。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