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四十七章 胜子的另一面  全能大画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br/>    胜子在京都的儿童网球训练教室里,接下伊达公子(注)的上旋发球的时候,对面那小姑娘,连网球是什么,都未必知道呢。 
    (注:网坛不老传奇,九十年代时的日本一姐,曾三次复出,最高排名世界第四。退役后专职从事青少年高端网球体育教育工作。) 
    茶会、沙龙,华尔兹舞会…… 
    这些上流女性专属的社交已经是上个时代的事情了。 
    现在纵然是慢节奏的文艺圈,也没谁再把日子过的跟《追忆似水年华》的一样。 
    这年头再说女孩子就该做些安安静静弹个钢琴这类的活动。 
    可是会让经纪人心脏停跳,被娱乐记者抓着三言两语,按着头狂喷大男子主义的危险发言。 
    千禧年以后。 
    艺术家,演员,名流公众人物,掌握一门职业水平的运动技巧,才是最新的时髦。 
    尤其是女孩子。 
    不仅可以在公众的语境下,用运动特有的力量感为她们争取到强大、独立,身体美的人设。 
    吸引吸引粉丝。 
    将来靠运动搞搞社交维系一下人脉,每年参加参加各种名人慈善赛,也是相当好的事情。 
    金发阿姨经常就会和欧洲女画家们一起踢一下球。 
    酒井大叔都圆成球了,也还是避免不了,被老婆大人逼的偶尔去和各个画廊主,企业大亨们打打高尔夫,拉拉关系。 
    一起伱来我往打球所培养出来的人脉可比酒桌上挂着假笑,虚飘飘的塑料姐妹情靠谱的多。 
    运动是社交生活的一张很好用的名片。 
    高尔夫什么的有点不接地气,“从小擅长打高尔夫”这话在报纸上读起来总听起来有点傲慢。 
    而且太老成了。 
    媒体印象里总和穿着polo衫叼着雪茄的老头子挂钩,无法发挥出胜子的外貌优势,对场地的要求也高。 
    打网球就很不错。 
    够青春,也有门槛。 
    在公众名流中的流行程度其实不比高尔夫要低。 
    而且兼具速度和优雅感。 
    那些行云流水的对攻,那些凝固了力量和肢体美感的瞬间,紧张感和松驰感交相呼应……酒井太太认为,这便是古希腊美学里形容艺术作品里所追求的“对立式平衡”在运动场上的体现。 
    很多网球球员都极爱艺术,大威廉姆斯、欧佩尔卡和沃尔夫这些名将都是参观各种艺术展的常客。 
    而很多艺术家都喜欢在闲暇时打打网球。 
    不止是艺术家。 
    像是比尔盖茨啊,美国作家的代表人物,文青心中地位不低于维特根斯坦的北美文坛双璧之一的大福华啊(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老友记里钱德勒的演员马修·派瑞…… 
    等等一大堆名人都是网球的忠实粉丝,而且很多人水平都非常不错。 
    大福华和马修甚至都是曾经拿到过职业排名的选手,后者16岁时在整个加拿大本土青少年组选手中,最高排名到过本国第二。 
    还在好莱坞的慈善名人赛中接住过一个费德勒时速138km/h的对攻球。 
    并为此自得不已。 
    会打网球,就和很多大佬有了共同的语言,这可比什么卖肉的“飞盘媛”“健身媛”高端的多。 
    搞不好你随便打打球,聊聊天,就能从盖茨基金会里搞到一大笔钱开个画展。 
    不开玩笑。 
    很多人脉就是这样建立的。 
    有些时候和大佬们维持人脉很难,但只要找对了方法,事情又会变得很简单。 
    另外一个对文化名人来说,对职业生涯挺有助力的流行的运动是踢足球。 
    足球毕竟是全世界的第一运动,也是最接地气的工人群体萌发出的运动,尤其是在欧洲。 
    文化氛围扎根的极深。 
    算是普遍的国民符号。 
    几乎每个社区都一定会有自己的男女足球队,很多甚至是挂靠在本地第五、第六级别联赛下的半专业球队,从高中生到四五十岁的大妈都在踢。 
    画家经常会去世界各地旅居,采风,开画展。 
    “足球”是非常好的能把你和当地文化拉近到一起的纽带。 
    画廊替你在报刊上烧了几十万美元写推广软文,打画展广告,你在很多人心中大概依然是“搞奇奇怪怪艺术”的“奇奇怪怪的外乡人”。 
    没有亲切感。 
    但你要是能在社区联赛上进两个球,瞬间,你就立刻打破了文化壁垒,成为了社区的家庭茶余饭后会偶尔提上两句的人物。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