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二百章 雪中送炭  剑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其实陈平安并不如何喜欢冬天的下雪。就像当年他带着裴钱,曾经路过大泉王朝的京城,在山顶远看蜃景城,真是一幅琉璃仙境似的美景,山与城,其实没有几步路,陈平安还是没有去那边逛逛。并非只是以这种方式,主动跟姚近之划清界线,也因为陈平安对于大雪天,其实是一直怕的,哪怕练拳学剑了,境界越来越高,每逢大雪纷飞的时节,还是会有些难以言说的复杂心绪。
    一个国家怕大旱,一个穷人怕雪天。
    路边的早点铺子,男人落座,要了一碗馄饨和梅干菜肉饼,细嚼慢咽起来,街上人来人往,他会留心男人的靴子,女子的佩饰。
    铺子掌柜也不知道这位不起眼的客人,会是一个大骊王朝数得着的有钱人。
    董水井抬起头,有些意外,可真是一位预料之外的不速之客了,董水井放下筷子,笑道“怎么来了。”
    来者正是使了一层障眼法的陈平安,他从桌上的竹筒里边抽出一双筷子,要了碗芹菜馄饨。
    董水井说道“祝贺。”
    陈平安点点头,笑道“这么见外。明明走到了国师府,竟然连门都没进。怎么,觉得我当了官,便要分道扬镳。”
    董水井犹豫了一下,说道“今时不同往日,总要避嫌几分。”
    领他走上赊刀人这条道路的许先生曾经说过,钱与权,若双方都能纯粹,也能是道德君子,节妇烈女。可只要黏糊在一起,就是干柴烈火,男盗女娼。
    董水井直截了当说道“我如今的生意,也不太需要依仗国师的威势了。”
    陈平安不以为意,道“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为了避嫌而生疏,不好吧。”
    董水井说道“只是在大骊京城这边稍微注意点,在其它地方,该如何还是如何,不至于愈行愈远。”
    陈平安笑问道“你跟我见外,我却不跟你客气,问一句,董半城心中的假想敌,是范先生,还是刘财神?”
    在赚钱这件事上,陈平安少有自愧不如的同龄人,董水井算一个。
    挣钱既靠嗅觉也靠直觉。天底下哪个行当,不需要讲究个祖师爷赏饭吃?
    董水井显然早有腹稿,说道“既不想学范先生,当个开宗立派的祖师爷,也没有刘财神那种壮大家族的心思,我赚钱,就只是赚钱,喜欢赚钱的过程,期间到底挣了多少,我会计数,一直想着哪天,账簿上就只躺着能买几碗馄饨的钱,取之于天地,还之于天地。”
    陈平安大口嚼着饼,含糊不清说道“这种话,听着就欠揍,谁信呐。”
    董水井笑道“以前也没跟谁说过这种心里话,别人不信,你会信的。”
    陈平安问道“还看书吗?”
    董水井点头道“当然。不过多是些杂书,不涉及经籍义理。”
    陈平安劝说道“别人就算了,读不读书,看什么书,总是兴趣为先。你不一样,大钱要么配以大德,至少也要配以强术,还是要多看点书的。以前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我每次问先生关于治学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先生耐心听完,给出的评价,总说好,或是很好,极好的。”
    董水井眼神古怪。
    陈平安笑道“你此刻是怎么想的,我当初就是怎么想的。所以后来有次在城头,练剑之余,问左师兄,才知道原因,原来是先生觉得读书有所得,不管是有疑惑有思考还是有见解,就是真的好,并不是糊弄我,也并非我是关门弟子,才说好。再者先生见过的人、经历的事情都多,他的心胸不止是读书读宽的,也是被人间万事给强行撑开的。”
    董水井默然。
    陈平安夹了一筷子馄饨,细嚼慢咽,缓缓道“做学问,既要苦心孤诣,耐得住寂寞,也要杀气腾腾,就像陋巷遇敌,狭路相逢,从喉咙处着刀,定要见血,才肯收手。”
    “在国师府书桌的一本游记上边,看见一番崔师兄亲笔的读书心得。”
    “治学要有杀气,看书要有绝招。好书,一般的书,通杀。书上的圣贤豪杰,奸人贼子,皆斩。”
    一个没有读过一天学塾的男人,在跟一个从小就打定主意要赚很多钱的男人,他们在路边摊吃着馄饨,聊着治学的事情。
    董水井深深看了眼桌对面的同龄人,“有自己的心得么。”
    陈平安抬手招呼掌柜,递过去手里边的空碗,又要了一碗馄饨,笑道“有,怎么会没有,琢磨出了个笨法子,先前在心湖书楼里边,已经积攒百万条书摘了,可惜……全没了。无所谓了,重头再来便是。总之就是先以量取胜,再求提炼,慢慢来。儒家的经史子集,道家的三洞四辅等等,不跟你吹牛,我这些年是好好钻研过目录、版本、文献这类专书的。我这路数,自然是考据多,发明少,抄录多,归纳少。形容庙大,有跑马关山门的说法,早年第一次见到这个说法,便一下子给镇住了,后来又在书上看到龙宫藏书的那桩佛门典故,更是匪夷所思,所以我的读书门径,独家心法,再简单不过了,在某一时刻,做到了字面意思上的‘书读完了’,嘿,这就是修道的好处了。”
    董水井点点头,“以前就听老人讲过,我们这辈子挣了多少钱,都是上辈子攒下来的,下辈子的福祸,都是这辈子的功过。”
    出了家乡,董水井也听过类似的道理,比如此生此身的智慧,是我们一辈子一辈子积攒下来的“家底”。
    董水井思量片刻,“偶尔,只是偶尔,还是会有点后悔,当年没有继续读书,想着是不是跟你们一起去山崖书院求学更好。”
    当年他跟嘉春嘉都放弃了那趟注定危机四伏的求学之路,从此与李宝瓶、林守一他们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无法想象,那个曾经一背书就昏昏欲睡、一下课就活蹦乱跳的李槐,竟然都成了正儿八经的书院贤人。
    董水井自嘲道“说实话,也没想过自己真能当上腰缠万贯的土财主。人各有命,我们都很幸运了。”
    陈平安沉默许久,轻声笑道“无妨,学问在书上,也在书外。”
    董水井愣了愣。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