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2章 迁都之争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但有心人听他这么说,就知道是想迁往燕京,或山西,陕西一带。 
    而且肯定不是开封。 
    现场立刻就吵了起来,好久没吵的朝会又变的一片混乱,大家纷纷想说服对面。 
    赵与芮静静坐在上面听着,虽然觉得吵,但还是很有意思。 
    才听了一会,就发现下面分好几批。 
    大部份似乎赞成迁都,少部份不赞成,而迁都的人里,又分好几批。 
    希望回开封的最多,还有想去陕西西安的,说是有潼关之利,有关中四大门户守护,也有想说燕京的,去燕京的基本都说风水好。 
    更甚者还有想去太原的,说既靠近漠北,又近开封,没燕京那么偏寒。 
    这会在古人眼里,燕京还是比较偏寒的。 
    现场吵闹了一番,首辅魏了翁一声大喝,终于制止。 
    魏了翁接着道,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下朝后上书内阁,我们内阁和陛下自会处制,今天就别吵了。 
    迁都算是大事,按现在的办事方法,只有皇帝会召集内阁们商议。 
    其他大臣有提意见的权利,但是有没有用,没人能保证。 
    众大臣羡慕的看向内阁成员。 
    这些人才是大宋中枢核心官员,有资格和皇帝议论国家大事。 
    朝会散后,按惯列,赵与芮召集内阁成员到后面垂拱殿议事。 
    等众人坐定,赵与芮也很直接:“来,举手。” 
    “同意迁都的先举手,不同意的先别举。” 
    众大臣先愣了下,然后看向魏了翁。 
    魏了翁也不客气,率先举手。 
    人群接着纷纷举手,十几名内阁中,最后有九人举手了。 
    刘克庄等几個人没举,显然不同意迁都。 
    “来,想迁往燕京的举手,不想迁往燕京的,先别举。”赵与芮又笑道。 
    魏了翁又再次举手。 
    这次有五个人跟着举手,加上魏了翁算六个。 
    想迁往燕京的不到内阁一半。 
    但在赵与芮眼里,已经算是占了多数。 
    “这么看来,想迁往燕京的还是占了多数。” 
    刘克庄长叹,欲言又止。 
    皇帝迁都之意明显,而且铁了心想迁到燕京。 
    刘克庄知道这是个大工程,恐怕要好几年。 
    果然,赵与芮这时道:“迁都事关重大,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可能要几年,甚至十几年。” 
    “即然决定迁都,咱们要好好准备,前期先通运河。” 
    赵与芮和朱棣的做法一样,即然要迁都,肯定要通运河,不然全国四面八方的货物粮食,怎么向京师汇合。 
    这就要和明朝一样开砸会通河。 
    其实后世明永乐朱棣要开会通河,主要是怕海运不安全。 
    这家伙拥有当时世上最强大的郑和水师,却害怕海运不安全,开通会通河,从而保证南北运河的贯通。 
    赵与芮是不担心海运的,他要开会通河,主要对南北运河确实有帮助。 
    赵与芮的大宋主要精力放在天津港口,他现场决定,将设天津府,在天津东的卫河边上到入海口修建重要港口。 
    然后扩展开通天津到通州,再到燕京的运河。 
    这样以后大宋可以从海上进行补给,比运河会更快更有效。 
    于是前期的工程就很明显,一是通会通河,二是修建天津港,通天津到通州,燕京的河运。 
    这两个工程估计得用二三十万民工,几年时间,起码要用几百万贯。 
    明朝朱棣开的会通河功能还是挺大的。 
    当时他们征调了三十多万民夫,很多工程当年就完成了,效率还是比较快。 
    开通之后,会通河航运能力大大提高,原先每年只能运几十万石粮的能力,一下子增加到几百万石,这让朱棣更加坚定了迁都的决心。
    赵与芮笑笑,问:“为何要迁往燕京。” 
    “这。”贾似道心想,总不能说那边风水好? 
    他犹豫了下,咬牙道:“燕京距离草原较近,陛下要对草原用兵,调拔方便,更示决心——” 
    他结结巴巴说了几句,赵与芮便道:“这是让天子守国门?” 
    贾似道先吓了一跳,然后发现赵与芮没有发怒和生气的模样,立刻狂喜道:“对对对,陛下圣明,这叫天子守国门,壮哉我大宋。”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