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章 秦王新政  墨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公元前25年

    秦都咸阳章台宫

    而此时,章台宫中的朝会已经开始了。

    严格说来,这是赢异即位以来第二次朝会。

    秦时朝会制度与后世不同,固定的朝会每月一次,大朝会一年一次。

    有重要事情可以临时召开,有特殊事项影响也可以不开或改期。

    平时可以召开小型的朝会,而君王也经常召见一个或几个大臣对某些特定事情进行商议。

    赢异是在孝文王深夜暴薨的情况下仓促即位的,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

    所以第一次大型朝会就是宣布赢异即位。

    因老君新逝,新君为表悼思往往要先处理旧君后事,包括守灵。

    非紧急事项基本不太理政,这也是华夏强调孝道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而赢异因为吕不韦未回,诸事也不敢轻易定夺,故而首次朝会后也未有大型召见诸臣,仅在章台宫批些奏折,接见一些主动求见的大臣。

    许多大臣都是昨夜紧急接到通知赶来朝会的。

    等嬴政和乌桓到来,发现已经有很多大臣等候在章台宫外朝外面,三五成群地在讨论着诸如“今日必有大事”、“是否有治国新政推出”、“估计会有任命”之类的话题。

    嬴政、乌桓与大臣们都不熟悉,正觉有些尴尬,吕不韦到了。

    三人刚聊几句,谒者就来通知开朝了。

    大家赶紧按照以前的顺位列班等待进入,吕不韦就带着他们二人排在队末。

    谒者逐一唱名、验籍、发笏板,一番下来耗了不少时间,却也让乌桓在一边起码知道了谁是谁。

    唱到名的官员上前,验过宦籍后,领了笏板,就有谒者引导至指定的位置站立等候。

    吕不韦和嬴政身份尊贵,都有谒者引导到靠前的位置,乌桓一个人被安排在后面,惹得一些官员悄悄指指点点猜测这个小孩子是谁,怎么也会在这里上朝。

    等待秦王的空档乌桓又看了一遍朝堂,这些大臣分文武站立,

    右边武官有:麃公、蒙骜、王龁、王翦、杨端和、赵亥、嬴摎、樊於期、冯毋择、桓齮、羌瘣、嬴壁、嬴成、蒙武、王贲、王离……

    左边文官有:蔡泽、隗状、王绾、冯去疾、杨樛、熊啓、熊离、茅焦、嬴傒、吕不韦、传庆、黄咎、阳泉君熊萩、周青臣、鲍白令之、贾疵、将作孟芴……

    大秦帝国这阶段的精英汇聚一堂,看上去大家都很是期待新秦王有什么最新决策。

    “秦王驾到!”

    来的却不止一人。赢异当先大步进入,身后还有华阳太后、赵滟、夏缗。

    赢异在席位前站住,候着华阳太后到了,扶着她先就座,然后才坐到自己的席位上。

    后面赵滟和夏缗由谒者引导着坐在赢异和芈蒟后面,中间隔了一层薄纱帘。

    赢异率先发话:

    “诸君,先王大行,寡人德疏不堪服众,才浅恐难胜任。然,国不可一日无君,孤勉力而行,唯诚惶诚恐,谨言慎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又每每思及先王食无味、夜不寐,失魂落魄不知旦暮。全赖诸位干城用心,操持政务,方得周全。孤谢过诸君!”

    赢异起身、离席,拱手、鞠躬!

    一番话说得满堂臣工心情舒畅,连忙还礼。

    赢异重新落座继续说道:

    “吾大秦自孝公变法起,励精图治,耕战强国,秉五世余烈,唯望一统六合,称霸天下!孤必秉承先祖遗志,与诸君共勉、开疆拓土!”

    “吾王万岁!”堂下黑压压全部跪了下来,高呼万岁!

    乌桓也只能跟从跪拜。

    心中又刷新了对赢异的认识,后世史书对赢异笔墨不多,让很多以为是个平庸之君。

    其实赢异深谙为君之道,看来只是因为在位时间太短,且又平稳过渡,无甚大事。

    实际上平稳过渡也是一大本事啊!

    秦国自蓝田之战后秦昭王就采取了保守政策,调养生息,尽量不起干戈。

    秦昭王一世雄主早已看得明白,安国君守成善可、进取不足。

    且蓝田之战让他意识到关中也未必百分百安全,而秦国虽然强盛,以一敌六还有差距。

    所以,调养生息,派李冰治理蜀郡,储备力量以待后世明君出世,再与六国争锋。

    但是自商鞅变法,就给秦国定下来基调——耕战强国,辅以军功爵制度和法治。

    秦人以军功显贵,虽王室后裔,若不是立为太子的,没有军功也是不得爵位。

    百年下来,秦人已经习惯并热衷于征战立功,以命博富贵,一户家里有子嗣从军,父母必送至闾阙,再三叮嘱:“一定要立功!千万别当逃兵!”,为啥?因为立功就一定有赏赐,赏田、赏金、赏待遇。而如果当了逃兵全家都要连坐。

    所以,秦人在战场上悍不畏死,常常在气势上就压倒敌军了。

    六国皆言秦人作战悍不畏死,往往袒露上身,刀箭临身也不闪躲,砍了人头就挂在腰间(那是用于来计功授爵的,后来因携带不便改成割耳朵。。

    却不知道秦军之所以如此悍不畏死,完全是因为秦国的军功制度在起作用。

    所谓,“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应该是“赳赳老秦,共抢军功”才对。

    在这样的民风熏陶之下,秦国从朝堂到民间,人人求功心切。

    民间和朝臣已经太长时间没有晋爵了,只是昭王威严,大臣们也不敢多言,孝文王登基时大臣们已经终于有盼头了,不料孝文王正式登基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