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0. 第三十章 。  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bsp;   藩王被平定后,朱瞻基在位十年与民休养生息,开创仁宣之治。

    他曾经三度在北部巡边,其中一次猝不及防与兀良哈部万人骑兵狭路相逢。

    元朝被明灭后,残部退到漠北逐渐分裂成互不统属蒙古三部,即鞑靼、瓦剌与兀良哈。

    兀良哈在洪武帝时期归附大明,后来在靖难之役中助力朱棣,但对大明远远谈不上忠诚,而是臣服于强者。

    当鞑靼强盛起来后,兀良哈充分上演骑墙技术与之勾连,然后就被五征漠北的朱棣给收拾了。

    被打一顿就安分几年,可等朱棣去世后,它又蠢蠢欲动。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宣宗三年,两拨人马撞了正着。大明仅有三千人,兀良哈却有一万人,遭遇战一触即发。

    人少又有何惧,自古以少胜多之战也不少。

    朱瞻基以其出色的军事素养,以风驰电掣之势挫兀良哈。

    此战完胜,打得兀良哈足足安分了十多年,更是震慑蒙古各部。

    不愧是少年就随祖父朱棣出征漠北,朱瞻基有些马上安天下的真本事在身上。

    又得父亲朱高炽在文治上的本领,推行休养生息之策,让大明的民生经济进入平稳发展期。

    休养生息意味着要暂停大力用兵,这让宣宗决定缩紧边防。

    当时,兀良哈被打残,而瓦剌与鞑靼互斗不休,大明似乎没有必要再投入进攻式的北防兵力。

    他下诏,停止奴儿干都司的造船与巡视等工作。

    另外放弃驻守开平卫等诸多卫所,这样的政策让大明不再继续主动出击迎战蒙古诸部。

    两百多年后,明史纪事本末设立三卫回望这段历史决策,评价“弃地盖三百里。自是尽失龙岗、梁河之险,边陲斗绝,益骚然矣。”

    不论后世怎么评价,朱瞻基当时做出如此决策。

    登基后,他以宽河之战震慑了蒙古,那么进攻式防御先停一停,发展民生经济为重。

    朝政上,他完善了内阁制度,阁臣们更多参与到的政务决策中。同时,他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水镜前。

    朱元璋与朱棣呼吸一滞,不由身体前倾紧盯镜面,什么决定

    咕咕太懂欲抑先扬。

    那些文治武功被描绘得越美好,大明的欣欣向荣越是触手可及,就越令人感觉不安在逼近。

    天空中,乌云悄悄凝聚。

    别看现在晴空万里,但不知何时就会黑云摧城。

    水镜

    朱元璋曾经下令,“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他严禁宦官参与政事,不允许太监和朝臣有过密接触。

    朱瞻基彻底打破祖训,设置了内书堂,让翰林学士教宦官们读书。太监们变得有文化了,能帮着皇帝处理私人文件,极大增大皇上的办公效率。

    这会带来什么危险吗

    历史上,东汉与中晚唐给出过经验教训。

    朱瞻基清楚他正在打开潘多拉的魔盒吗

    或许知道,但不在意。哪怕是魔刀,也是能被人操控的。他认为能用好这一把魔刀,恰似赵高在嬴政手下不敢作乱。

    宣宗之治稳步推进着,暂停数年的下西洋又搞了起来。

    当时郑和已经病逝,宣德九年,由王景弘接任,第八次向西洋而去。

    当时,朱瞻基三十五岁,正值壮年。

    个人推测他接下去可能实施的施政方针。

    朱瞻基懂军事,也懂文治。

    或许,等海上朝贡逐步恢复,大明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有人又有钱。那时再向北扩大防线,将内斗两败俱伤的瓦剌与鞑靼一并拿下。

    推测只能是推测。

    下西洋的宝船未归,宣宗十年,朱瞻基猝然驾崩。

    死了。

    朱瞻基英年早逝,仅仅三十六岁,死得比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要早。

    此时,太子朱祁镇八岁,冲龄即位。

    对于朱祁镇来说,却与历史上少主登基的内焦外困截然不同。

    没有地狱开局,恰恰相反当时朝野平和,乃是一派盛世景象。

    没有藩王动乱,治国有道的文臣武将皆在。宫中,太皇太后张氏压阵,她不曾滥用外戚,更没让宦官们泛起风浪。

    一切似乎有序发展。

    朱祁镇有足够多的时间成长,学会怎么做有本事有担当的君王。

    从正统元年到正统五年,给足了他五年的时间学习。

    1441年,正统六年,朱祁镇十四岁亲政。

    后一年,太皇太后张氏薨逝。内阁“三杨”年事已高,渐渐淡出政坛。

    朱祁镇到了能大展拳脚的时候。他开始启用宦官,提拔身边的太监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同时放任喜宁之流。

    有人说年轻皇帝刚刚亲政,他要与成熟的文官集团对抗,不得不重用宦官去分权。正好他爹先破了祖制,给太监能处理政务的权利,这就名正言顺地用起来。

    这样解释倒也符合逻辑,却冒出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

    对谁委以重任之前,最基本的是要判断所用之人是什么品性。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