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亩,女子20亩,称为露田。这种田只能种植谷物,种人吃的东西,保证口粮和军粮。
想多分行不?可以,但你的符合两个条件之一:
一是拥有耕牛。也不是所有的牛都能多分,而是得4岁以上的牛才行(原来牛也有民事权利年龄),每头牛受露田30亩。你攒上100头牛分上它三千田直接晋级成大地主行不?不行,一户限4头,也就是最多多分120亩。
二是拥有奴婢,奴婢同普通农民一样分田,人数不限,土地归主人。看样人比畜生确实值钱。
这种露田不仅使用受限制,交易也受限制,即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年满60岁或死亡,还田给官府。
2.分经济作物田,保证用的。
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这种田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可作为世业田,终身不还,可以世袭,故后又称“永业田”。在不宜种桑的地区怎么办?男子每人另授麻田10亩,女子5亩,奴婢同样受田,按露田法还受。
3.分宅基地,保证住的。
新定居的民户还可分到少量的宅田,一般每3口一亩,奴婢5口一亩,大宅大院想想都美。宅基地也属世业,可以继承。
4.限制人口流动,保证土地使用的稳定性。
地狭的地方,居民可以向空荒地区迁徙受田;地广的地方,居民不许无故迁徙,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官府申请借种受田以外的土地。
5.及时回收土地,重新分配。
因犯罪流徙或户编无人守业的土地,收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受之用。
6.公务员有分田福利。
各级地方官吏按照官职高低不同,授给不同数额的公田,称为职分田。但这种田不同于永业田,离职时应移交给后任官。
光分给你田地肯定不行,你得交提留、交农业税,还得出义务工—徭役,称为租调制。
在均田制以前,北魏的租调制沿用西晋的做法,称为“九品混通法”。具体是:在征收租调前,县地方官员把本地农户按财产多少分为三等九品,再把国家规定的正税平均税额(每户帛2匹,絮两斤,丝1斤,粟20石,另加调往外地费用帛1匹2丈)分摊给各户,资产多的多摊,资产少的少摊。三等即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往不同地区:一等为上三品,送往京城;二等为中三品,送往其他州的重要仓库;三等为下三品送本州仓库。
制度还行,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变了味儿,主要原因是:富家隐瞒财产;官吏畏惧权势,从而造成富者纳少,贫者纳多,导致实质上的不公平。在正税之外,北魏还常增加附税,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为了与均田制相配套,在颁布均田令的同一年,孝文帝还制定了新的租调制,废除了“九品混通”,与均田制相配合,以减轻农民的沉重负担。
均田制与配套的新的租调制的实施,使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之上。流亡无居者和荫附于豪强名下的佃客,也摆脱了束缚,成为政府的编户齐民,从而增加了国家能掌控的劳动人口和征税对象,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均田令,使北魏由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迅速向先进的封建化的经济结构过渡,标志着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开始转向汉族的封建统治方式。
均田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十分重大。其历经北齐、北周两朝,到隋唐共约三百年,期间虽有具体实施细节的相关调整但本质未变,它奠定了隋唐社会的经济基础。可以说其既对北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成为魏孝文帝拓跋宏、隋文帝杨坚、天可汗李世民等诸大帝治国理政的杀手锏。它可以抑制豪强对土地的兼并,保证底层农民这一最广大阶级的生存权利,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大豪强地主的实力,进一步强大了皇权,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权稳固。
如果你有心仔细查阅回顾一下建国以来我国的土地法律法规和政策,还能看到均田制和与之相配套的租调制的影子吗?答案是肯定的。这里特别提一下与租调制相关的农业税。农业税作为一个古老的税种,已经绵延260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底子薄、基础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例,农业税成为国家财政支持工业化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而2006年1月1日,一个划时代的春雷响变全国—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由此农民负担重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这在中国农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不多说了,由衷的点个大大的赞!继续说均田制。
均田制的实施,还影响到了国防。均田制的实施,还促使诞生了一种新的兵制—府兵制。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当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进行预备役军事训练,战时直接可以转为正式士兵打仗。有什么好处?交赋税和承担义务工时(徭役)可予以优惠或直接免除。全国负责府兵选拔和训练的机构叫折冲府。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府兵制,成了北朝兵制的基础。
与府兵制相对应的是募兵制,说白了就是国家出钱雇佣兵,士兵成为固定化的职业军人。府兵制与募兵制孰优孰劣?各有优劣。譬如,府兵制本质是国家给你土地,你在国家需要时上战场,带有强制义务性质,故兵员来源充足。但是也有明显的劣势,就是你个拿锄头的农民突然舞枪弄棒的,临时训练上那么几个月也不专业啊。而募兵制则使士兵职业化、专业化,但是募兵制的劣势在于,一是对国家财政开支要求比较大,二是容易使得将领长期占据一支固定的军事队伍,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直接威胁到中央集权。募兵制集中实施于唐和五代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割据政权迭出的年代,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以上详细的介绍了北魏转方式、调结构实施的均田制,和由此带来的租调制、府兵制,后文会提到的,北周与北齐实力对比发生逆转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北周坚持实行均田制,而北齐虽空有均田制的完美制度设计,但高层太操蛋,无暇贯彻落实,最终被北周反超国力,直至灭国。
共同富裕,很重要。
三.社会文化方面
太和改制中的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制,主要是在冯太后去世、魏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后开始的。
490年,一代女杰冯太后去世,临终前降遗旨--后事一切从简。冯太后去世时,年仅49岁,刚过“七七”,即使是在古代,也算早亡的。死因不详,这么多男伴,是不是得了宫颈癌之类的疾病?不得而知。
这名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祖母的死,却令魏孝文帝拓跋宏痛不欲生,五日内滴水未进。尽管冯太后遗旨中嘱咐丧事一切从简,但对冯太后的陵墓,拓跋宏仍坚持高规格、严要求。他下令将坟陵拓宽六十步,这是国君的葬礼规格。
如果说拓跋宏是因感激嫡祖母的养育之恩,而导致他对冯太后之死如此伤感、动情,那么这最多只能说是说对了一半,甚至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