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04章 黄巢起义的历史意义  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门阀世家?
    朱标突然感觉到自己有些困惑,怎么又有门阀世家的说法了?
    堂堂皇帝,还能怕门阀不成?
    李世民也不是什么弱势的皇帝,那可是唐太宗啊!
    整个唐朝最猛的皇帝,或者说,在历代所有皇帝里,都是有数的利害的皇帝了。
    这种级别的皇帝,朱标真的无法将其代入苏璟所说的境地之中。
    “苏师,学生不是很明白,身为皇帝,总不至于惧怕一些世家吧?”
    朱标直接将自己的疑惑问了出来,和苏璟交流就是这么的直接。
    苏璟也没觉得多意外,朱标毕竟只有这般年纪,虽然有许多名师教导,但总有没学到的东西。
    而且世家门阀这里面的道道,大部分的老师,都不可能去教导朱标。
    “太子,你以为门阀世家是什么?”
    苏璟也不着急,时间还长,可以慢慢说。
    朱标想了想说道:“学生以为,所谓门阀世家,便是一个个庞大的家族,他们之中人才辈出,声名远播,有着名望和财力,这便是门阀世家。”
    苏璟微微点头:“倒也不算是错的,只不过门阀世家比你说的还要厉害些,在唐朝之前,可是有着千年世家百年国的说法。”
    “意思么,自然就是说一个国家传承也就是几百年最多了,但是这家族呢,却是可以传承千年,而这样的家族,才有资格被称为门阀世家。”
    “举个例子,就说弘农杨氏吧,他们的祖先杨喜,一开始是汉高祖刘邦的郎中骑都尉,也就是个管理宫廷车骑门户的武官,但在斩杀项羽的战斗中,杨喜抢到了项羽的一部分尸身,因此被封为了赤泉侯,这才有了之后传承千年的弘农杨氏。”
    “别看杨喜即便是被封了赤泉侯依旧没什么威望,好像泯然众人,但他的曾孙杨敞,却是汉昭帝时代的丞相。杨喜的八世孙杨震,更是被称为‘关西孔子,官至太尉。杨震之子杨秉、之孙杨赐、曾孙杨彪(杨修之父),都官居太尉,后世称为“四世三公”,即世代官居高位。”
    “即便是五胡乱华之后,杨氏依旧屹立不倒,甚至到了北周时期,还出了一个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没错,隋朝的皇帝便是弘农杨氏的子孙。”
    “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当皇帝之前,其实也是陇西李氏的人,隋唐皇帝的交替,说的夸张些,就是几个门阀世家之间平衡交涉的结果。”
    “这说这样的现状,身为皇帝的李世民,会不会对其他的世家有所警惕呢?唐朝的五姓七望,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全都是当时声名显赫之世家,在整个大唐朝廷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了苏璟的这一番科普,朱标算是明白了过来。
    原来唐朝的时候,门阀竟然是这般严重的事情。
    “可是苏师,不是隋朝就开创了科举制了么,既然有科举取仕,那这朝中,也不会只有门阀士族子弟吧?”
    朱标又有疑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璟笑道:“问的好,这个问题,其实很有说法,科举制出现,到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也就是真正做到取仕不问出身,其实还是有着一段时间的,或者说,是得益于一件事。”
    “在科举制出现之前,普通人怎么当官呢?一般的方法叫做举孝廉,比如东汉末年的曹操,那就是举孝廉当官的。”
    “如果只论举孝廉,其实也算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毕竟品行好的人当官,才更有可能当好官。”
    “但事实是什么呢,如果你不是门阀世家的子弟,根本不会有人举荐你,因为朝中为官的都是门阀世家的人,他们不会举荐自己的亲属后辈,却是可以互相举荐。如此一来,门阀世家的子弟继续入朝为官,利用自己的权力反哺家族,使的家族更加壮大。在这般情况之下,世家变得越发的强大,印象力不断的扩大。”
    “到了唐朝的时候,甚至是皇帝赐婚都不如与拿下大家族的联姻,而像是王维这般的才子,也只能靠着‘入赘的方式才能入朝为官,可见当时即便有着科举,但当官这件事,还是牢牢的掌握在门阀世家的手中。”
    “魏征虽然是士族子弟,但和那些个大的门阀世家相比,只属于寒门,能反哺家族的程度有限,或者说,不会让魏家快速的壮大,他当宰相,李世民十分的宽心。”
    苏璟说的有些渴了,拿起一旁的水壶咕嘟咕嘟的就喝了起来。
    朱标沉默不语,一直都在仔细的回忆着苏璟刚才说的话。
    门阀世家,似乎对于整个王朝来说,都是一个毒瘤。
    “苏师,您刚才说的是唐朝之前是吧。”
    朱标突然开口朝着苏璟问道:“那为什么唐朝之后,没有这个问题了呢?”
    “学生了解的,现在大明似乎并没有那么多的门阀世家,不,应该是千年以上的门阀世家,根本没有!”
    朱标听的是真认真,从苏璟的话语里,听到了不同的东西。
    苏璟将水壶塞子塞上,然后道:“嗯,我的确是这么说的,科举制真正走上历史正轨的一个事件。”
    “不知道太子可曾听过一首名为《不第后赋菊》的诗。”
    《不第后赋菊》?
    朱标愣了一下神,脑海里随即开始思索这首诗文的内容。
    只不过,想了好一会,朱标还是没能找到这首诗相关的内容。
    “学生不知。”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