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功盖诸葛第一人  历史遗忘的角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i.!无广告!

    第三章功盖诸葛第一人

    第一节神秘相面人

    348年,一个挑着两箩筐簸箕、衣衫褴褛的小贩,出现在后赵国都邺城的街头。此人二十出头,却蓬头垢面、面如菜色,浑身发出一股股腌制过度的咸鸭蛋般的怪味儿,那酸爽劲儿……逛街的达官贵人们唯恐避之不及。

    当这个青年走到市中心街道时,迎面走来了一个头戴平巾帻、着右衽袍的官员模样的中年男子。二人即将擦肩而过时,中年男子侧目看了小贩一眼,连忙一把拉住。

    中年男子:公从哪里来?

    青年:公?你称我公?我就是个卖簸箕的。

    中年男子摇摇头:公目前虽一副落魄相,但铁面剑眉、目若朗星。且上等的看相不是看五官而是看神韵,公风姿绝代,绝非池中之物。走,跟我回府,做我的助理(功曹)吧。

    青年:敢问您是?

    中年男子:我是当朝侍中徐统。

    青年闻言连忙放下担子,由于放的太急,箩筐中的一摞簸箕被颠了出来,露出了几本经史子集……

    青年向徐统拱拱手:承蒙您的抬举,看装束您应该是个汉人,我可以大胆的说。当今朝堂上坐着那位(石虎),实在不是圣明之主。告辞。

    徐统望着远去的青年的背影,不断摇头:可惜,可惜……

    次年,徐统又游历在长安的街头,迎面走过来一个十岁左右的男童。徐统仔细端详一番,立即满眼放光。

    徐统走上去拉住小男孩,半蹲下身子问:此处是皇帝巡行的街道,你们在此玩耍,不怕秘密监察官(司隶校尉)把你们抓起来吗?

    小男孩双眉一挑:司隶校尉只抓有罪的人,捆玩耍的小孩干嘛。

    徐统不禁叹道:你,骨相不恒,后当大贵,有帝王之相。

    小男孩则如成年人般一本正经的回答:若真的有那一天,我终生不忘你的恩德。

    这是徐统一年内给人相的第二次面。徐统回到后赵后,当年又给人相了一次面,这次,把自己的命交还给了老天。

    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的刘皇后假传诏令,任命张豺为辅政大臣。徐统相过张豺的面相,叹道:祸乱将至,我不必参与。随即服毒自杀。张豺后来也果然死于石家的内乱,并被夷灭三族。

    除非你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否则潜意识将主导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之为,命运---卡尔.荣格。

    徐统在洛阳碰到的那个青年,叫王猛。在长安碰到的那个小孩,叫苻坚。他们的命运,会如徐统所言吗?

    第二节奇遇

    王猛,字景略,325年出生于青州北海郡剧县,即现在的山东省寿光市。

    那时的寿光,还不是大棚蔬菜之乡,人民缺衣少食,生活困苦。323年,王猛出生前二年,家乡青州已被羯族人石虎攻破。前文已叙,石虎攻破青州后,将曹嶷的降卒三万人除留下七百余人外,全部活埋。王猛出生后,羯赵政权内乱不止,年幼的王猛随家人颠沛流离,以贩卖畚箕为业。

    步步常由逆境行,极知造物欲其成。

    王猛先是辗转来到魏郡(在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谋生,后又到西北。自此,关中的百姓在集市上,经常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面前摆着各种畚箕,手里却拿着经史子集,手不释卷,如饥似渴。

    这个少年,就是王猛。他颠沛流离中仍胸怀大志,在贩卖畚箕之余刻苦学习,吸收各门知识,悟性超强,自学成才,造就了深沉刚毅的性格。

    昔有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王猛后也隐居于华山,静观风云变幻,伺机而动。

    终于,王猛等到了一个大英雄。

    王猛等到的第一个英雄,不是他的人生伯乐苻坚,而是东晋枭雄桓温。

    前文已叙,354年,桓温率晋军北伐,击败关中的氐族人苻健,驻军灞上(西安市东),关中父老纷纷携酒牵羊,前往晋军大营劳军。

    北伐英雄来了!时年29岁的王猛听到这个消息,也赶往桓温大营,想亲眼目睹一下桓大帅的卓越风姿。

    现在的青年求职面试,怎么着也得穿件西装打个领带,把皮鞋擦个贼亮,好给面试的考官个好印象。王猛呢?就穿着一身麻做的大裤衩小背心。

    桓温大营里黑压压坐着一片名士,穿大裤衩、套小背心、蹬着草编人字拖的王猛非常显眼。由于长期隐居华山,卫生条件不行,王猛身上有虱子,他不时伸手在身上抓虱子,然后放在嘴里,咯嘣一声,为民除害。

    众人看的眼都直了。

    桓温自然不是一般人,没有把这个不讲卫生的给轰出去,反而觉得面前这个青年不同凡响,虽然邋里邋遢,眉宇间却隐含着一股勃发的英气。

    桓温把王猛请到面前,问王猛对时局的看法。王猛一边抓着虱子、搓着汗泥,一边对答,造就了无数枚伸腿瞪眼丸的同时,也回答完了桓温的提问。

    这不就是再世的诸葛孔明?!桓温暗暗称奇。

    第一次北伐撤军前,桓温找到王猛,赐予华车良马,封他为都护,邀请他一起回南方,共图大业。

    王猛,却没答应。

    至于王猛为何不追随桓温,历史上众说纷纭,最普遍的说法是:王猛看出桓温北伐不是为国家考虑,而是为提高个人威望图谋篡位,追随桓温则等于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

    显然,这是个挺操蛋的逻辑。首先,桓温第一次北伐撤军,是因秦军把当地的麦子不管熟的生的全割光了,搞坚壁清野,导致北伐军军粮不足所致,而不是什么故意不拿下长安。其次,王猛真对西晋有这么深的感情的话,他后来也就不会投靠氐族人建立的前秦了。

    那么,为何王猛不追随桓温回东晋做官?原因很直接,也很无奈。

    应该是因为王猛的出身。

    东晋,官员任用看重出身,士族大家垄断高层政治。王猛虽然也姓王,但既不是琅玡王氏,也不是太原王氏,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