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在战斗中成长  历史遗忘的角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于茌平时,与母亲失散。并州刺史刘琨得知石勒母亲及侄儿石虎的下落后,派部下护送他们找到石勒。

    当时的石虎,还是一只可爱的幼虎,后来,慢慢变成了一只杀人不眨眼的变态残忍恶虎,不仅将石勒儿子杀光,自己的儿孙也屠杀殆尽。这点后叙。

    刘琨同时带给石勒一封信,其中有一段话:你发迹河朔,席卷兖豫,饮马江淮,折冲汉沔,虽自古名将,未足为谕。所以攻城而不有其民,略地而不有其土?周流天下而无容足之地,百战百胜而无尺寸之功,将军岂知其然乎?

    刘琨信中说石勒“饮马江淮,折冲汉沔”,即两次向南方进军,信中提到,石勒虽然所向披靡,可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无根据地和人口,也就无立国之本。

    500多年后,有一个起义军首领,麾下士兵最多时高达60万,并且一度占领王朝首都,实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宏愿,可以说离接管世界只有一步之遥,最终却败亡,其中最根本的败因就是没有建立根据地。这个起义军首领叫黄巢,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冲天大将军”。

    像蝗群一样流动的起义者,终归是一帮盲流子。要想雄霸天下,必须要有稳定的地盘、稳定的后方基地。东江、闽西、鄂豫皖、湘赣边、井冈山、延安……当年我党也正是依靠这些稳定的革命根据地,一步步解放了全中国。黄巢盐贩子出身,麾下也无诸葛孔明、张良这样具有精准战略眼光的强有力的文人辅佐,寥寥的几个谋士如尚让、赵璋之流,终究火候差了些。

    石勒一个羯族人,孙子兵法、隆中对什么的肯定谈不上熟谙,可刘琨送来的这封信,却相当于直接给他免费送来了一个诸葛孔明牌大锦囊。

    刘琨给石勒这封信的目的,本是劝降,没想到却为石勒的霸图战略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对石勒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要树立霸王之业,就必须正确的选择根据地。

    上次310年10月至311年正月屯兵江西,和这次屯兵葛陂,表明石勒是想以汉沔或江淮之间为根据地的。可是,这是否合适?

    首先,从适用性上来看。江淮和江汉间的气候水土,北方士兵不能适应,特别是石勒手下的胡族士兵,水土不服造成军中瘟疫流行,很多士兵病死。石勒在这里屯兵两次,均遇到了这种情况。

    其次,从用兵上来看。南方江河多,北方士兵不习水战,与南方士兵在水上打吃亏不小。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江汉、江淮是逃到南方的西晋遗老遗少政权的门户所在。俗话说穷寇莫追,石勒两次来南方,琅邪王司马睿两次都集结大军死命抗击,部队在拼命之下迸发出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中原地区有匈奴刘汉的数支方面军,中原大局还未定,犯不着他石勒在此消耗拼命。

    江汉、江淮地区均不可作为据点,那么目光就只能瞄向北方了。北方哪里合适?一次大调研、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决定了石勒的选择。

    312年2月,南方逢春季大雨,间间断断的下了三个月不止,时疫流行,粮草又不济,石勒军中饿死、病死者大半。偏安南方的司马睿又派扬威将军纪瞻,率南方大军集结于寿春(安徽寿县),随时准备与这帮南犯的羯胡侵略军拼命。

    军情紧急,石勒召集部下商讨对策。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生死存亡的战前会议,与会者都会分成投降派、死守派、主战派三派。这次也不例外。

    投降派:右长史刁膺,他主张投降南方的司马睿,等司马睿退兵后,再图他计。

    长史,秘书长,文科生右倾投降主义者多,一如当年赤壁之战前劝孙权投降的张昭之流,也如当今的中国足球队。听君一席话,如同一席废话,石勒听后笑了笑,懒得应答。

    死守派:中坚将军夔安,石勒起家的最初的八骑之一,绝对的死党,建议把军营移到高地避水,坚决死守。

    中坚将军,防守意识根深蒂固,跟意大利足球队一样。石勒听后,笑他保守。

    主战派:支雄,石勒起家的最初的八骑之一,孔苌,石勒起家的后十骑之一,也都是石勒的死党。两人连同三十多员将官建议,趁纪瞻的大军立足未稳时,他们各领敢死队三百人,分路乘船夜登寿州城,搞个闪电突袭,然后在今年破丹阳,定江南,活捉司马睿。

    这是一帮胆汁质人群,左倾冒险主义,如果战有把握的话我早就出战了。石勒不赞同盲动,但对这种荷兰足球队式的进攻精神表示赞赏,各赐予支雄、孔苌铠马一匹,以嘉其勇。

    诸将提的这些计划,不是左倾就是右倾,大帐中还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他知道,石勒最后肯定会征求他的意见。因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版权拥有人,就是他祖宗。

    此人就是汉人张宾,张良的后代。果然,石勒最后把目光扫在张宾的脸上:你看我们该怎么办?

    张宾胸有成竹,首先指出不能投降,这点已是大家的共识,不需解释。然后指出进军江淮的错误,原因同前文分析。最后指出:如果退军,晋南方军队不会追击,因为司马睿本来就是想偏安南方,把人赶走就行了。我们的根据地,在北方。

    分析一下北方各地的形势,关中、并州、幽州均有西晋比较强劲的残余势力,匈奴刘汉的其他方面军也均对这些地方虎视眈眈,不适合我们立足。因此,我们要去的地方只有一个。

    邺。邺城,故址在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西,地势险要,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势。若北据邺城,定能据势争天下。

    一席言毕,全场鸦雀无声。沉默,代表赞同,代表敬佩,也代表对自己短视的反思。

    邺,原为东汉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统治中心。韩馥、袁绍前后为州牧居地。204年,曹操破袁氏残余势力,领冀州牧,即以邺为根据地经营河北,继而为丞相、魏公、魏王。东汉名义上的都城在许昌,实际政治中心是邺城。自此之后,邺城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除曹魏外,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建都。

    石勒依张宾之计,回军北上,一鼓作气长驱至邺。邺城守将拼死抵抗,一时难于攻下,刚刚恢复军力的石勒不敢在此长期消耗。

    又是张宾,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b计划:邯郸(河北邯郸市西南)、襄国(河北邢台市西南),赵之旧都,依山凭险。可选择这两个地方作为根据地,然后派兵四处扩张,再图邺城。

    石勒欣然应允,进占襄国,以此为据点,分兵攻取了冀州的几个郡县,抢夺军粮物资等送到襄国,算是站稳了脚。

    此时,石勒名义上还是匈奴刘汉政权的属将,这么大一支方面军从南到北的活动,不给上司报告一下,有点说不过去。

    石勒给名义上的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